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首页  >   中文国际  >  文摘

一战重温:英国贵族的牺牲与没落

中国社会科学网侯宇燕 2014-07-26 15:25:54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第一时间获取世界杯赛事双语动态。

■侯宇燕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的日子逐渐临近。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一场主要发生于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大战成为了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这场战争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与社会秩序,也深刻影响了西方人的精神生活。

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院长、英国前首相大卫·劳合·乔治的曾外孙女Margaret MacMillan教授近日谈道:“当时,参战的英国军官基本上都是中产阶级出身,他们受过教育,有些学过科学,大部分人学过古典文学、历史等等,很有文学修养。有时候人们说一战时英国军官舒舒服服躲在战壕里,让小兵出去冲锋陷阵,这其实是不对的。很多将领战死了,当然跟随他们的士兵也一起战死了。从比例上来说,上层阶级失去的年轻人可能要比平民阶级更多些,有些贵族家族里所有的继承人全部战死了。”

暮色夕照的英国精神贵族

MacMillan教授的这段论述,使我想到了一部久已被人遗忘的英国小说《鸳梦重温》。这部小说出版虽于1941年,表现的却是一战对一个贵族出身的年轻军官命运彻底的改变,以及他精神上连绵几十年的压抑窒息与无法解脱。小说原名《机缘》(Random Harvest),曾在西方畅销五十余万册,中国观众熟知的却是美国好莱坞改编,由著名演员罗纳德·考尔曼和格丽尔·嘉逊主演的缠绵华丽的同名影片,但是很少有人读过詹姆斯·希尔顿呕心沥血创作的原作。作品里流动着一种暮色夕照的英国精神贵族文化含意隽永、耐人寻味的意境,表层是描写男女主人公分分合合的悲喜剧,实际上的精神主旨却是通过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历史巨变对英国传统社会秩序和生活观念根本性的颠覆。

小说开头就说:“1937年11月11日上午,整11点钟,一位爱管闲事的好心人看了一下他的手表,大声把那个时辰报给大家听,结果使我们这些坐在餐车里的旅客都感到局促不安。”“那个时辰”,指的就是1918年11月11日停战日。虽然整整20年过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方人精神世界的压抑和哀伤、惆怅却仍然如阴影般流连不去,被小说开头这一段简单的叙述高度凝炼了。

小说主人公瑞纳就是一位出身富有家庭,一战时曾奋勇拼搏于战场的绅士,作者在精神上很准确地描写他“看起来不是四十岁刚出头就是四十五岁左右,一头深色头发,瘦高身材,仪表堂堂。他具有一种富贵的气派,跟他身上穿的那套整洁而朴素大方的服装十分相称。我猜不出他是从头等还是从三等车厢里过来的。英国至少有五十万男人是那副模样的。他们正正经经,一点不扎眼,几乎是在炫耀自己很会隐匿身份”。王小波在《君子的尊严》中曾这样说:“从字面上看,绅士(gentleman)是指温文有礼之人,其实远不止此。绅士要保持个人的荣誉和尊严……坦白地说,他们有点狂傲自大。但也有一种好处,真正的绅士决不在危险面前止步。大战期间,英国绅士大批开赴前线为国捐躯,甚至死在了一般人前面。”

瑞纳就是这样的绅士。青年时代,他在一战爆发时应征入伍,“满脑子堂吉诃德式的幻想,很想带领他的小队赢得一场故事书里的那种轰轰烈烈的胜利。”这就强有力地证实了MacMillan教授对上层阶级出身的军官毫无怨言地率先牺牲于战场的说法。

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现场

MacMillan教授还谈道,英国历史学家David Cannadine的长篇巨著《英国贵族衰落史》中记载了贵族子弟对一战的态度。一战直到结束时依旧被视为“文明战争”,有些规则必须贯彻,比如如何对待战俘,如果有伤必须提供医疗救助,不能随便处死或折磨。这点在小说《鸳梦重温》里也有生动体现。战后已成为著名实业家的瑞纳去牙医那里看牙,牙医问:“您想必在德国当过俘虏吧?”瑞纳问他怎么会有这个想法,他回答道:“因为我注意到您有一颗牙齿是用一种德国牙医师在战争后期被迫使用的金属代用品补的。”显然他以前遇见过这种病例。

瑞纳由此发议论道:“战争是件古怪的事……德国人把我弄得半死不活,可又把我修补起来,还费心把我的牙齿补好……在这之后,英国人又因为我表现了他们所谓的‘战场上非凡的英勇’,授予我一枚勋章。”这其实正是《英国贵族衰落史》中提及的一战贯彻的“文明战争”规则,战俘不但有伤必须提供医疗救助,甚至连牙都给补好。小说中的这些细节,尽可能地还原了历史现场,为今日历史学家的研究提供了逼真的论证。

Cannadine在《英国贵族衰落史》中总结道:“对于大多数英国贵族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仅是尚武精神的殉难和诗意的爱国主义,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作出了无与伦比的、无私的、坚韧的、毫无怨言的牺牲,更大更残酷的讽刺在于,所有他们的牺牲,都是为了保护一个渐渐地但不可挽回地不再属于他们的国家。”

通观小说全篇,笼罩着理智有节制,潜在着深刻矛盾的伤感却质朴的审美氛围,那是一战后贵族子弟对自己这个夕阳西下的阶层旷达疏淡的告别情绪,甚至还有一种英国人特有的自嘲风范。它这样描写战后英国中产阶级子弟的生活状态:“在1920年,剑桥校园里净是退役的不老不少的汉子,仍然穿着染过的军官大衣——那种曾运到珀恩去又退了回来、已经变成巧克力色的英国军用大衣——到处是那些人,依然在开玩笑当中容易突然变得狂暴而骚乱起来,或者在雷暴雨中抽抽噎噎地哭泣——这是炮弹休克的后遗症,你知道。我们中间许多人都有这种毛病——包括我在内。”

战后选择去大学读书是许多在战场上生存下来的中产阶级子弟共同的人生选择,然而即使在优美的校园里,心理上也逃不开战争阴云的纠缠,处处弥漫着战争后遗症给人们精神及身体带来的沉重哀伤和绝望,同时对战后社会面貌热烈的理想信念与冰冷现实间巨大的差距也构成这些老兵共同面对的生存困境,这不正是Cannadine所言“渐渐地但不可挽回地不再属于他们的国家”带给他们的困惑吗?《鸳梦重温》细致从容的叙述,传神地反映出上世纪20年代英国中产阶级子弟强烈的情感诉求与人生感悟,这正是历史学家所欠缺的对现实生活的细节描画。

贵族阶层的声音

小说里,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瑞纳淡淡地回忆着20年代幸存下来的中产阶级子弟的心理历程:“那时战争刚刚结束,咱们这一方战胜了。大家都认为赢得一场大战应该意味着点什么……给我们机会,能够这样或那样地重建这个世界……我们大多数人厌倦战争,厌倦一切与战争有关的事,热切地想投入新的事业。我们很快就不再憎恨德国人,同时谁要是过分计较以往可怕的岁月而拿征兵告示上那个有名的问题问我们:‘你在这场大战中有何作为?’我们就会嘲笑他们的这种想法。但是对这个问题唯一最合乎逻辑的答复就是另问一句‘哪场大战?’可是这时连我们当中最愤世嫉俗的人都没法展望未来。”

这部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结尾。而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整整20年间,瑞纳的眼神都“好像在寻找什么而又没找到”。这是作家对当时整个英国社会,尤其是中产阶级社会状态的一个巨大隐喻。他说:“咱们英国人确实需要放松一下那种倔强的拗劲儿。”他还说:“那种隐藏在表面现象下面的一些汹涌翻腾的内在感情的奏鸣并不会由于疲劳而枯竭,反而会掀起某种熄灭过程中的高潮,就像灯泡里的钨丝在最后烧断前燃得更加明亮一般。”

在结尾处作家这样写道:“我无法集中思考欧洲正在飞速发展的危机;我总在想瑞纳和他的事……我不能不感到他个人一生的戏剧离我很贴近,这当我打开收音机,听到我们这个时代更大的一出戏,因为它已经接近危急而绝望的回顾时刻。”

英语里的“危急”又含转折之意。作家在前面已经铺垫了那么多曲折情节,内心深处却是为着读者最后能在“回顾”时代的轨迹时有会于心。果然,在结尾处表达出一种具有深广人文指向的憧憬:“也许战争结束后,会出现一个比较简朴的英国……那将会是一个不同的英国,肯定会的。不那么富,也不那么势利——没有某些阔佬,没有一切势利,我们也许会过得更好。”这也正是当时一批有良知的战争经历者对历史反思的结果。

Cannadine在《英国贵族衰落史》中说过:“贵族所受到的教育、他们的修养和隐忍的能力让他们沉默,二三十年代,许多关于一战的回忆录出版,但是很少有贵族阶层的声音,即使在战争期间的家书中,他们也很少抱怨。”从这个角度而言,《鸳梦重温》的出现是弥足珍贵的。它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价值远大于它的猎奇性叙事结构。它是一部具有历史质感的小说,与历史大背景紧密结合,还原了真实的历史现场,传神地把握了一战中与战后英国贵族子弟的精神世界。

(作者为文化学人)

 
 
“环太平洋-2014”演习舰艇实施航拍科目演练 中国阿拉善沙漠挑战赛开赛
乌克兰总理辞职或遭总统逼宫 政局前景不明 印度火车与校车相撞致12死
超模坎蒂丝海滩迷情写真 表情陶醉秀胴体 周迅高圆圆换了几任男友 爱的早爱的深不如爱的巧
赛琳娜透视装低俗 品味负分的“三俗”明星 别再说《后会无期》土气 6大风格暗藏心机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新闻排行

      独家策划

      一些民众拉横幅或手持标牌抗议奥巴马遣返非法移民、支持以色列等政策主张。其间,一名男子气势汹汹的打断奥巴马的讲话对其提出质问,随后该名男子被安保人员带离现场。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