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百成:赴美留学是我学术生涯的里程碑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2014年8月4日,北京,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在家中接受中国日报网记者专访。柳百成于1978年至1981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进修2年,是新中国第一批留美访问学者的总领队。(图片: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网北京8月20日电(记者 刘梦阳)1978年12月26日,一行52名黑眼睛黄皮肤,身着统一制式西装和大衣的中国学者身影出现在肯尼迪国际机场,在众多早已等候多时的目光与闪光灯注视下,属于中国人的声音回荡在美国最大的国际都会——纽约的上空:
“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美国人民也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不仅是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为了加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
这是场在巴黎转机的仓促间接到通知临时安排的采访,没有条件向国家请示报批,也没有时间做细致的准备工作,但当年52名赴美留学访问学者的总领队柳百成几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们,新中国第一批踏上美利坚土地留学的优秀学者,要堂堂正正地向美国、向全世界宣布:我们来了。
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这一幕。35年光阴荏苒,这几句在巴黎飞往纽约的航班上起草的宣言依旧掷地有声。
1979年,清华大学第一批留美访问学者摄于美国。前排左起第三位是柳百成。(柳百成供图)
失而复得的梦想
“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教育部研究一下,花多少钱,值得。”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在清华大学听取了相关人士做的教育工作汇报后,留下了上面这样一段他已深思良久的话。此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正在一代伟人脑海中翻转、沉淀。
十几天后,教育部《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数量的报告》被递交到国务院。报告提出,立即选拔3000人外派留学。报告还对留学生管理机构、派出前的集训工作、回来后的工作安排都提出了建议。
反对的声音接踵而至。有人担忧,这样大规模派留学生出国近十年来绝无仅有,去的又是西方发达国家,人派出去不回来怎么办?
邓小平却很豁达:“你先把人给派出去,不要怕跑,跑10%、20%,还有80%。”
这是继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大规模派遣幼童留美后,中国留学生再一次向美利坚进发,不料想这一前一后,已相隔百年。一百年前的幼童留美潮成就了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们大多成为了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键人物。而一百年后的1978年,中国近现代最大规模的留学潮待势蓄发,新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的命运,也将因此悄然改变,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柳百成。
1978年8月,教育部的报告获国务院批复。首批留学生选派工作立即展开。
也就在这个时候,自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已二十多年的柳百成接到了选拔通知。
一切来的太突然,柳百成以为自己是在做梦。
早在50年代初,一场以“向老大哥学习”为主旨的留苏热潮吸引了大量进步青年。1952年,还是清华学生的柳百成作为留苏候选人,积极参加选拔考试。然而,结果石沉大海,柳百成心里清楚,自己落选的原因只有一个:家庭出身。
柳百成1933年出生于上海,父亲开了一间小工厂维持家人生计,小学、中学阶段都就读于沪上知名的教会学校,按当时的“阶级成分划分”,柳家属于“民族资产阶级”。
1956年,又是一次留苏选拔,已是年轻教师的柳百成的留学报国梦再次被“成分”打制的坚硬壁垒击碎,关于理想关于青春的故事,就这样无疾而终。
随着人近中年,柳百成原本不再对出国留学抱任何希望。
但这一次,没有人再在政治背景上设置门槛了。要得到出国深造的机会,在政治思想进步的基础上,靠的是过硬的专业水平和出色的英语能力,凭的是统一选拨考试成绩的优劣。这一次,路,踏在自己脚下,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选拔考试分三轮进行,第一轮是系主任英语口语面试,第二轮是全校统考,第三轮是教育部组织的统考。柳百成与其他8位清华学者一同连过三关,通过了严格的考试。很快,柳百成接到通知,前往教育部培训基地参加出国前的短期培训,而后赴美留学两年。
此时已是1978年秋,因为中美正式建交时间定于1979年1月1日,他们要在这之前赶赴美国,所以时间已相当紧迫。
和同行者一样,柳百成根本来不及为自己通过选拨获得机会而喜悦,出国前的培训和准备工作很繁忙,而且进培训班第一天时老师就跟他们打好了预防针:“不到真正上了飞机,你们出国的事就算不上板上钉钉。”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图为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正式挂牌后柳百成(左)在大使馆前留影。(柳百成供图)
历史的见证者
刚抵达美国没多少天,柳百成一行便幸运地陪同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参加了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开馆升旗仪式。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大家慷慨激昂的国歌声中,迎着新年的旭日,第一次在美利坚国土上冉冉升起。这一刻,柳百成心潮澎湃——20多年来的夙愿终于变成了现实,两年留美生活又将是怎样的体验?
心中的美好憧憬为柳百成的留学生涯镀上了璀璨的金色,只是他不曾想到,自己和同行者们已然被命运推上了珍贵历史的见证者之位,传奇的梦幻才刚刚开始。
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应卡特总统夫妇邀请,携夫人卓琳对美国进行为期8天的正式访问。全美上下都在等待着这位让历尽劫波的泱泱大国敞开大门,勇敢迈进新转折期的伟大领导人,他带着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国人和平友好的愿望,来到太平洋彼岸。而219天前,正是他,作出了“成千上万派留学生”的指示。
美国对邓小平到访的热情是空前的:美国参议院午餐会罕见地聚集了近90名参议员;在佐治亚州州长为邓小平举行的晚宴上,美国南部17个州的州长都赶来了;美国媒体也对这位75岁的老人表现出极大兴趣,不少报纸发表社论,称赞邓小平。时隔30多年,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兰普顿这样评价1979年邓小平访美:“邓小平的访问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1979年伊始的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正在经历一场激动人心的伟大变革。柳百成和他的51名同伴是幸运的,作为这一伟大转折最为生动的注脚,他们也成为了邓小平访美这一历史时刻最为直接的见证人。
驻美大使馆将柳百成等52名访问学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前往美国安德鲁斯空军基地迎接邓小平一行抵达,另一组则参加隔天在白宫举行的正式欢迎仪式。柳百成收到的是前往白宫的请柬。
柳百成至今仍保存着当年白宫发出的邓小平欢迎仪式邀请函。(柳百成供图)
“记得那天,1979年1月29日上午,大概10点钟,欢迎仪式正式开始。美国迎接邓小平的规格是很高的,先是鸣19响礼炮,之后卡特陪同邓小平检阅美国六军仪仗队(陆军、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国民警卫队、海岸警卫队)。我们就站在白宫草坪上,那么近地听了卡特和邓小平历史性的发言。”
由美国总统卡特夫妇亲笔签名的肯尼迪艺术中心文艺演出邀请函。(柳百成供图)
当晚,为欢迎邓小平一行,美国在肯尼迪艺术中心安排了国内知名艺术家的文艺演出,作为领队,柳百成也得到了入场券。“我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能有一天亲眼看约翰•丹佛的现场演出。你知道的,他是很有名的美国乡村音乐歌手,唱《乡村之路,带我回家》。”
柳百成至今保存着当时的这几份请柬,请柬上清晰可见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和夫人罗莎琳•卡特的亲笔签名。
不过,最为包括柳百成在内的这一批访问学者津津乐道的,还是在1月30日卡特夫人欢迎卓琳女士的招待会上,发生的一个意外小插曲。
1979年1月30日卡特夫人欢迎卓琳女士招待会邀请函。(柳百成供图)
出国前,有关部门为留学生定制了两套西装和一件大衣,这些服装的面料、颜色、款式自然都是一样的。出席招待会,柳百成他们都穿上了这身统一的正装。按照美国人的礼节,他们都把大衣脱下来,放在衣帽间的长桌上。等到离开时,面对长桌上一堆一模一样的大衣,大家都傻眼了。柳百成细心,提前在自己大衣后面留了姓名记号,较容易地找到了自己的衣服,但其他人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他们互相把大衣脱了穿,穿了脱折腾了好久,最后凑合着穿戴整齐离开。很多人就此穿上了别人的大衣,再也没能找到自己的那一件。
30多年来,每每谈起留美生活,柳百成他们总会不约而同地讲述这段小插曲,忍俊不禁间裹挟着些许温馨的怀念。
“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
1978年12月26日上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亲自在人民大会堂主持留美访问学者欢送座谈会,当晚,柳百成一行52人乘坐飞机前往美国。(柳百成供图)
柳百成他们出发之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亲自在人民大会堂主持欢送座谈会;送他们前往机场的,是首任美利坚合众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伦纳德•伍德科克。迄今为止,这样规格近似华丽的启程,可以说在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记录里空前绝后。中美两国,尤其是刚刚走过风雪严冬、准备迎接明媚春光的中国,对这52名学者的重视与关心可见一斑。
其实,国家对他们除了重视和关心以外,难免还有隐隐的担忧和不安。
很多声音认为,对这批赴美留学生,国家应该像对以往派遣留学生那样,统一安排食宿,集体管理。
但邓小平高瞻远瞩:“留学生管理不要那么死,留学生可以住在外国朋友家中,如果怕同社会接触,这样不利于学好外文,也不利于了解社会。”
于是,柳百成幸运地成为中国大陆只身到威斯康辛大学留学的第一人。尽管当时在校的台湾、港澳留学生已经有四五百人,但大家还是对这位跟港澳台留学生同一血脉,却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感到好奇。对此,柳百成戏称:“到校后三个月,港澳台同学和美国友人一到周末就约我聊天,我自己每个周末都不用掏钱吃饭。”
很自然地,柳百成把这些饭局当成了向世界友人宣传介绍祖国的好机会,当然,这也是他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
柳百成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一件小事让他和同伴们在惊愕中感受到当时中国与美国的巨大差距。
好不容易才终于走出国门,大家都想留个纪念,可柳百成和他的中国同学们没有一个人有照相机。于是,清华访问学者赶在出国前,凑钱去买了两卷黑白胶卷。又问大使馆借了照相机,便兴冲冲地在华盛顿各个地标拍照留影。
等大家拿着胶卷去冲洗时,却瞠目结舌地发现,在美国,冲洗黑白胶卷竟然比彩色胶卷还贵。原来,在当时的美国,彩照相当普及,已经是流水线生产,而黑白照变成了艺术家缔造艺术瞬间的载体。黑白照的冲洗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已非一般市井百姓能随意消受了。可在此时的国内,老百姓对彩色照片的拍摄和冲洗毫无概念!
几次这样的尴尬与刺痛,激起了柳百成和他的同伴们炽热的民族自尊心。有一天下课,柳百成走在路上,偶遇了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记者,记者一眼就认出来柳百成是中国留学生,突然就问起柳百成:
“我发现你们中国访问学者都很喜欢吃鸡肉,为什么?”
柳百成很自然地回答说:“这个很难解释。大概因为饮食习惯不一样吧!按照我们中国人的口味,大家就是喜欢鸡肉。”
柳百成当然是故意这么说的,他怎么能把真相告诉美国记者呢?其实,大家并不是特别喜欢吃鸡肉,而是因为当时每个留学生一个月生活费只有400美金左右,相当于美国国民最低生活水准,而鸡肉是他们能找到的最便宜的菜。
在艰苦条件下,52名访美学者在各自的学校和专业勤奋钻研。两年期满,大家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回到祖国,回到自己之前的工作岗位,为祖国的崛起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100%的学成归国率,在当时的美国学界引发了一场心灵的震撼。
这52位访美学者后来几乎都成为各自专业领域的学术骨干,有7位还先后当选为两院院士,柳百成便是其中之一。
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第一批留美访问学者出发前在人民大会堂合影留念。(柳百成供图)
柳百成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一次,在美国麦迪逊一间中学访问时,率真的当地中学生问了柳百成这样一个问题:
“你觉得美国怎么样?想不想留下来?”
发达富庶的美国,激情澎湃的“美国梦”,毫无疑问,对任何人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可柳百成迎着孩子们炯炯的目光,笑着说:
“美国当然好,至于我想不想留下来,我想用一句你们大家都会唱的世界名曲来回答:
Home, sweet home. 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家,可爱的家,世间再没有任何地方能比家更让我眷恋。)”
全场掌声如雷。
(濬夫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吴彦鹏)
相关报道
热门推荐
更多>- 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 法国:“黄色背心”在南特示威 现场混乱多人受伤 历届G20峰会会标长啥样? “洞察”号无人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 凯特王妃到底有多少件蓝色衣服?盘点凯特经典“蓝衣”look 巴新加强安保 迎接APEC峰会
- APEC领导人会议即将在莫尔兹比港举行 千年古镇静候世界互联网大会启幕 中老铁路贯通首个超千米隧道 滞留塞班中国游客开始登机回国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五届年会开幕式在京举行 法国戛纳秋季电视节开幕 中国担任主宾国
- 传奇之路:巴黎国际车展120周年 泰国民众纪念先王普密蓬逝世两周年 中国政府首批人道主义救灾物资运抵印尼 国庆长假首日各地迎出行高峰 国庆升旗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天津:达沃斯上的科技感
- 美媒:中国企业带动非洲就业 赢得一片掌声
- 你还等啥!在华留学生:冬韵齐鲁美不胜收 好客山东名不虚传
- 习近平抵塞开始国事访问 首站前往中国驻南联盟使馆旧址凭吊烈士
- 欧委会主席“醉酒”视频曝光:“掌掴”与会者、大跳热舞
- 印度老翁头发长19米盼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 “中国集结号”志愿者行动2018年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 卡舒吉谋杀案办案遇阻:沙特拒绝将两名嫌犯引渡至土耳其
- 暖心!圣诞老人向二战老兵下跪:我们欠你们一个感谢
- 国际观察:法国骚乱重创马克龙改革
- 乌总统称将废止《乌俄友好条约》
- 2017年最值得期待的10部好莱坞大片 续集撑起半边天
- 盘点:十张图回顾文娱圈2016那些事儿
- 2016年十大话题电影:调档、口水战、下跪——话题比电影还精彩
- 第53届金马奖即将拉开序幕 这些看点值得关注!
- 明星们的万圣节:奥兰多水果姐扮克林顿希拉里夫妇以假乱真 维密超模从天使到恶魔自由切换
24小时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
精彩视频
独家策划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今天下午抵达新加坡,新加坡外交部长维文在机场迎接。随后朝方一行乘车前往下榻酒店。当晚,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与金正恩举行了会谈。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