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首页  >   中文国际  >  国际滚动

俄罗斯式的历史逻辑:为“强国”不惜牺牲一切

南风窗方亮 2014-12-30 09:21:00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设计”出来的强国史

  除了专制传统,千年的发展史还给俄罗斯留下了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强国意识。当生活在森林中的东斯拉夫人看到那高高大大的带有金顶的东正教教堂时,一种强烈的安全感驱散了对未知森林的恐惧。自此以后,国家的形象在俄罗斯人心目中几乎定型——她应当像金碧辉煌的教堂一样高大、神圣、威严、不可侵犯。这种形象在前苏联对后来仅停留在图纸上的“苏维埃宫”的设计中得到了展现,“苏联第一”的信念使得图纸上的“苏维埃宫”几乎成为了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国家标志建筑。

  而在摆脱了鞑靼-蒙古人的桎梏后,俄罗斯人发现自己是唯一一个打碎了异族统治的斯拉夫(意为“奴隶”)民族。一时间,这种对国家形象的期待得到了极大满足。于是,自公元988年“基辅受洗”后便牢固存在于俄罗斯人思想中的“弥赛亚”意识便与这种民族优越感紧密结合,成为俄罗斯民族自我肯定和欣赏的精神源泉。当1697年25岁的沙皇彼得远赴欧洲学习先进经验时,他的子民们为年轻沙皇这种“自我贬低”的举动而感到羞愧。最优秀的民族怎么可以向异族求教?最强大的国家难道还需要从他人处得到启示?可是当彼得统治下的俄罗斯打开波罗的海出海口开始“从侧面盯着欧洲”的时候,沙皇子民们又开始因彼得敢于将都城建于敌人的炮口下而自豪。

  一种俄罗斯式的历史逻辑便经由彼得被确立下来:只要是有利于壮大俄罗斯国家的人和事,就统统是正确的,而其同时所具有的负面影响则可以忽略不计。俄罗斯人可以忘记彼得的残暴,但他带领俄罗斯赢取的荣耀却让他为世代国民所景仰。他们也可以对残暴杀死自己儿子的伊凡雷帝既往不咎,毕竟他打下的领土使得他配得上“第一个沙皇”的称号。不管叶卡捷琳娜女皇有多少情夫,她继承彼得大帝衣钵将俄国带入至强至圣境地的功绩不可抹杀。1949年斯大林在莫斯科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说的一句话,“胜利者是不应当被指责的”,这句话可说是对上述历史逻辑的最好证明。

  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在《大国悲剧》一书中感慨:历史是时代的人质。而为了实现用权杖随意拨动历史指针的宏图伟愿,首先要有能力“设计”历史。这一点并不难,如同当年斯大林授意编写《联共(布)简明党史教程》并亲自审定一样,由普京授意编写的新版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对斯大林做了“英雄化”的处理,并将“大清洗”运动说成是促进国家进步的“明智之举”,以满足普京树立强人形象的需要。而在去年拍摄的俄罗斯版“007”电影中,智勇双全又不乏人情味的漂亮女特工在影片结尾被美军围困,但赶来增援的苏式战机和武装直升机立刻将美军的势头压了下去并将女特工安全带走。这类电影越来越多,间接传达了特工和军人是国家政权中坚的信息。

 
四川非遗精品进京展开展 图片策划:“堵”在中国
祈祷 扭转
豪门贵妇金喜善上海写真 慵懒卷发展风情 詹妮弗·洛佩兹奢华写真 红唇妖艳电眼迷离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