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谈第一次世界大战

东方早报xinlian 2014-07-25 10:21:23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谈第一次世界大战

反映一战的英国电视剧《战前三十七天》剧照,图中从左至右依次为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韦格、德皇威廉二世、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谈第一次世界大战

巴黎和会对中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激发了“五四”运动

当时报纸的编辑记者的信息渠道跟今天相似吗?是不是有很多误导性的消息?

麦克米伦:报纸的运作方式大致相似,而且大部分报纸是很爱国的,一旦打仗,报纸会主动渲染爱国主义情绪。但也有调查式的深度报道,当时的战地记者很多,因为报纸能够承担得起费用,欧洲各大报在各前线战场都有战地记者。一些自由左派的报纸对战争是有批判的,比如《曼彻斯特卫报》,但大部分人觉得打仗时最好不要唱反调。

开战以后,政府会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战争宣传,英国的叫战事信息部,为记者安排前线巡视,引导宣传方向。有时候的确能呈现部分真相。1916年英国拍了电影《索姆河战役》,让人们看到了战场上真实的一幕。当时的确有很多谎言,但也不全是谎言。

文学在一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知道当时诗歌特别流行……

麦克米伦:英国军官基本上都是中产阶级,他们受过教育,有些学过科学,大部分人学过古典学、文学、历史等等,很有文学修养,所以一战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歌。当时问世的很多诗歌是非常爱国的,而当时写成的反战的诗歌都要等到1920年代以后才陆续得以出版。最近新出了一本一战诗歌选,你会看到里面大部分都是爱国诗。

一战之前,欧洲军队对“野蛮战争”和“文明战争”有所区分,具体指什么?

麦克米伦:当时有很多大帝国发动的殖民战争,比如德国在南非的战争,英国在新西兰的战争,当然也包括打击中国的义和团等等,这些被认为是适用“野蛮战争”规则。当时欧洲已经有几百年对于文明战争规则的讨论,美国和现代化之后的日本可能都分享了这些规则。他们对待殖民战争的方式会与欧洲陆战不同,德国人在西南非镇压赫雷罗人叛乱时,故意杀掉了所有的牲口,让他们饿死。很不幸,欧洲人在与“不如自己文明”的人开战时会采取另一种方式,这很可怕。

一战直到结束时依旧被视为“文明战争”,有些规则必须贯彻,比如如何对待战俘,如果有伤必须提供医疗救助,不能随便处死或折磨;1914年的圣诞节有过短暂的休战,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宗教节日时停止杀戮。让-雷诺阿有部老电影《游戏规则》讲的就是这类规则。然而随着战争时间加长,交战双方的仇恨愈积愈多,奥地利人屠杀塞尔维亚平民,德国人屠杀比利时平民,“文明战争”的规则不时被打破。

可以这样说吗,一战对英国贵族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因为他们出于阶级荣誉感,上战场时总是冲在最前面?

麦克米伦:的确有很大打击。有时候人们喜欢描述战争说军官舒舒服服躲在战壕里,让小兵出去冲锋陷阵,这其实是不对的。很多将领战死了,当然跟随他们的士兵也一起战死了。从比例上来说,上层阶级可能失去的年轻人要比平民阶级更多些,有些贵族家族里所有的继承人全部战死了。大卫·卡南丹(David Cannadine)有本书《英国贵族的衰亡》(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Aristocracy)讲的就是这个问题。那个时候如果你出身贵族,打仗就是你的义务。随便举个例子,1890年英国的保守党首相是索尔兹伯里勋爵,来自非常古老的家族,他有十二个孙子,六个死于一战。还好一战时他已经去世,不用看到这样的惨景。这和今天的美国很不一样,现在中上阶层子弟都想尽办法不参军。

对于二战来说,决定胜利的武器是原子弹。一战中有坦克、无畏战舰、U型潜艇,但是似乎没有一种决定性的武器?

麦克米伦:说来有趣,一战时的决定性装备大概是铁铲和铁丝网。你在地上挖个坑,然后在旁边铺上很多铁丝网,敌人就很难靠近了。一战的确没有决定性的武器,但是一战中诞生的两种武器让二战变得非常不同,一种是坦克,能够让士兵躲在里面毫发无损地攻克战壕,另一种是战斗机,可以飞越战壕丢下炸弹,使得战壕防御变得毫无意义。

英国首先发明了坦克,之所以叫坦克,是为了保密起见,他们运输坦克时要用巨大的帆布罩住,看上去像是储水的水槽(tank)。坦克一开始时常陷入泥地,但后来越来越有作用。此外,战争中双方都开始用毒气,也是为了消灭躲在战壕里的敌人。

如果没有决定性武器,那么最后赢得战争就是看谁有更多的人力可以消耗?

麦克米伦:对,看谁有更多的人力和资源。交战双方的兵力差不多,后来俄国因为革命退出了战争,但美国加入,到了1918年的时候已经有百万美国人来到欧洲参战,给局势带来了变化。此外还有物质资源,因为英国对德国进行了封锁,德国得不到足够的石油和煤气,也就生产不出足够的武器,到1918年夏天已无以为继。

可以说没有一战就没有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甚至现代恐怖主义,您觉得这是塑造了二十世纪历史的战争吗?

麦克米伦:很大程度来说的确如此,欧洲的几大老帝国崩溃,剩下的帝国也摇摇欲坠,德国变成共和国,俄国变成了苏联,奥匈帝国不复存在,如果没有一战,这些都不会发生。俄国会有大改变,但是布尔什维克绝不会上台,他们之前势力太弱了,也没有什么群众基础,一战为他们提供了机会。另外,一战让欧洲社会变得残忍,人们见惯了杀戮和死亡,变得暴力,有很多暗杀和局部冲突,人们变得喜欢使用暴力解决问题。一战前德国的政党不会派人殴打政敌对手,一战后就发生了,法西斯和共产党用铁棍和石头互殴。

欧洲在一战后大大衰弱,不再能够主导世界,这有助于美国的崛起。因为这是一场世界战争,来自非洲和印度的士兵不再相信白种文明高人一等,因为他们亲眼看见不是这么回事。他们回国后,点燃了民族主义之火。《凡尔赛和约》在中国引起了反对西方的浪潮,之前主张学习西方民主科学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如今背过身去,表示西方文化已经破产,不再相信西方。没有一战,世界会大大不同,有些情况可能依然会发生,比如美国崛起,但俄国和中国是否会接受布尔什维克的意识形态就很难说了。战争会摧毁或削弱旧有秩序,为新势力提供机会。

1919年的巴黎和会被当时人评价为:这不是和平,只是二十年休战。您怎么看?

麦克米伦:当时一共签订了五个和约,《凡尔赛和约》是其中之一。整个和会都遭到了谴责,因为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我认为,身处当时情境,很难知道怎样做才能解决问题,当时的欧洲远没有达到和平的境界。巴黎和会面对的是革命后的苏联,一系列互相敌视的新兴国家,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德国依然是最有实力的经济体之一,基础设施没有毁坏,许多德国民众不认为自己输掉了战争(他们从没有在自家门口看到过外国士兵,而德国右翼政党进行了大量煽动性宣传,说德国并没有战败,而是被自家人捅了刀子),也不甘愿接受制裁。正因为有一战后没有清理干净留下祸根的恶例在前,二战后罗斯福要求战败国无条件投降,这也是二战后占领德国的原因之一。

您觉得有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吗?

麦克米伦:希望不会。但人类总是会有愚蠢的举动,最危险的是一个国家觉得自己的民族尊严受到损害,就会不惜一切做出自己无法撤消的举动。中国和日本的争端越来越成了民族骄傲的表现,谁也不让谁,这很让人担心。同样让人担心的是乌克兰和俄罗斯,普京制造了一种他自己无法消化的局面,之后很可能会后悔。

今年是一战百年,英国出版了许多新书,在历史研究中有什么新方向吗?

麦克米伦:周年纪念总是一个回望过去的好机会,同时也能省视当下。英国在重新思考一战时,也在思考今日的英国与欧洲的关系,今日的英国还剩下多少话语权。许多人带着怀旧的情感去看一战,当时的大不列颠帝国还挺有分量的嘛。美国史学界目前还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也许等到2017年会有一些,因为那是他们参战一百周年;法国新作不少,因为这是他们最糟糕的经历之一;德国有些紧张,因为他们不想提醒人们记起以前还有另一个德国。对中国来说,可能2019年的“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会更重要。

我听说英、法、德会合作一些项目,纳入当时各国普通民众的视角,为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策展,应该很有意义。我认为不应以国族主义的眼光去检讨一战,而更应以国际化的视角去观察,毕竟这是一场影响了全球历史的战争。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复兴号”“试跑”杭黄铁路 大雪节气前 新疆库尔勒孔雀河现美丽冰凌
哈里与梅根亮相都柏林街头接受民众欢迎 伊斯坦布尔遭炸弹袭击 至少11死36伤(图)
跟随电影去旅行:布拉格 在这里邂逅特工、寻找浪漫 papi酱获得1200万融资 看看国内外的网红是如何赚钱的?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24小时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

    独家策划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今天下午抵达新加坡,新加坡外交部长维文在机场迎接。随后朝方一行乘车前往下榻酒店。当晚,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与金正恩举行了会谈。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