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首页  >   中文国际  >  国际滚动

日本诺奖“井喷”背后 国家制订宏伟夺奖计划

环球时报综合田泓 2014-10-16 10:04:00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10月7日,日本(日籍或日裔)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因“蓝光LED”的研究,荣获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至此,共有22名日本人(包括两名日裔美国人)载入诺贝尔奖的史册。日本以绝对优势成为亚洲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者多达19人。有统计称,自2000年以来,获诺贝尔奖的日本人多达14人,可谓“井喷”式出现。而正是在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50年内培养30名诺贝尔奖得主”的宏伟计划。这个“培养”计划同现在的结果有直接关系吗?日本是如何“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的?

  获奖者多为“日本制造”博士

  赤崎勇等3名科学家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让日本社会极为振奋。印度亚洲新闻通讯社称,消息传出后,日本官方及媒体一片欢腾,称这一成绩体现了日本的科技发展水平。据报道,日本首相安倍亲自给赤崎勇打电话祝贺,强调他的成绩是“所有日本人骄傲和幸福的源泉”。安倍还向议会表示,此次获奖“向世界展示了日本科技发展的水平”。在日本影响力最大的几家报纸上,三人都是头条报道内容。《朝日新闻》称,一项“对人类有巨大益处”的发现得到很好的奖赏。《读卖新闻》和《每日新闻》也对三人进行了突出报道。

  其实,更让外界关注的是,迄今已有22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特别是2000年以来,多达14人获奖。日本人有什么秘诀吗?分析22名获奖者的学术背景可以发现,他们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除了两名文学奖和1名和平奖获得者,有10人获得物理学奖、7人获得化学奖、2人获得医学和生理学奖。多数获奖者都是由东京、京都、名古屋、东北、北海道等日本国立大学培养的博士。其中,获2002年物理奖的小柴昌俊同时拥有东京大学和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博士学位。而2010年化学、1987年和2012年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奖者根岸英一、利根川进和山中伸弥曾在美国修读博士课程,但未取得博士学位。

  此外,有多位科学家的成果来自企业而非研究所和大学。比如,中村修二的主要成果就产生在其为日亚化学工业公司工作期间,而获得2002年化学奖的田中耕一只是岛津制作所一名普通的技术员。这或许可以得出结论:一是日本国立大学的教育水平较高;二是日本企业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

  诺贝尔奖能计划出来吗?

  对于日本众多科学家获诺奖的现象,2010年两名日本人获诺贝尔化学奖后,《华尔街日报》曾做过总结。文章称,人们习惯将1950-1990年的日本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视作日本变富但科技创新匮乏的时期,认为日本教育体制僵化,大量山寨西方发明。这种说法的证据就是日本在诺贝尔科学奖上建树有限——到上世纪90年代末仅有5人。1990年,美国的理查德·里德在文章中写道,“批评家们常常对比美日两种教育体系,以解释为什么美国人口仅是日本2倍,培养的诺奖得主却是日本的将近30倍”。里德用“追求一致性、考试热以及近乎极权的控制”描述日本教育。第二年,《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日本是“科学赤字之地”,缺少诺奖显示“日本在基础研究领域落后西方”。

  但诺贝尔奖的一个问题是,它是“落后指标”中最滞后的,通常今天的获奖者是因其20甚至50年前的贡献而获得荣誉。《华尔街日报》认为,事实证明,日本的教育以及基础研究并不像西方想象的那样差,日本诺奖“井喷”暴露出过早判断的危险,“要确定2010年的创新领袖,我们可能不得不等到2060年”。

  此次三名日本科学家的获奖成果就产生于至少20年前。在很多分析人士看来,日本科学家获奖离不开几十年前的大环境。二战结束后,日本奉行“科技立国”政策,在科研领域大量注资。据统计,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日本用于科学技术的预算以年均10%至20%的速率急速增加。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的外设机构“日本学术振兴会”,通过项目资助的方式向科研机构和人员注入财政支持。其科研拨款预算被纳入日本政府5年一度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楼盘开盘 开发商狂撒5万现金红包 安徽阜阳市中心现“空中足球场”
美国确认第二例埃博拉感染病例 普京现身F1大赛频频“咬耳朵”
48岁辛迪克劳馥摩登大片 风采依旧御姐范 李冰冰大片写意中国风 浓墨重彩女王气场
探索神秘海洋 也可以从珠宝开始 她们都这样瘦的 7位明星终极减肥招大公开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