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公共外交成两国重要交流渠道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新华网长春11月17日电(记者段续)“从历史上看,中韩两国是通过文化和文明相互影响的友好邻邦。”近日在吉林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韩公共外交研究论坛上,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成均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指出,公共外交已经成为韩中两国重要的非官方交流渠道。
李熙玉说,这种不同于政治、经济层面的人文交流让两国不断寻找文化共性,逐步成为东亚人文纽带发展的重要组成。
一般而言,公共外交是主权国家政府及其授权的各类机构、组织与个人所开展的以外国公众为对象的外交活动,目的是营造对本国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塑造正面国家形象。
几天前,APEC北京会议期间,韩国企业在中国媒体上刊登欢迎韩国总统朴槿惠来华的大幅广告在中韩两国受到极大关注,这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中韩公共外交方式。
专家指出,韩企的做法在借国际会议“红利”提高自身知名度之余,促进了两国人民的互动和理解。“比政治、经济等‘硬性’外交,公共外交更能深入人心。”李熙玉说。
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教授王黎指出,韩国以软实力作为资本来推动公共外交可以维持低成本结构的国家间关系值得中国学习,“这样能够更全面的树立国家形象。”王黎说。
“因为韩剧,我和韩国同学有了非常多的共同话题,交流起来更加亲切。”在韩国留学的中国长春留学生彭博说,“韩国文化的流行让他们更加自信。”
事实上,两国公共外交层面的交流已经受到各方政府的重视。早在2013年于韩国首尔举行的首届中韩公共外交论坛上,双方代表就提出了丰富青年交流项目、加强教育合作等建议。
升温之余,两国的公共外交路径也有着不同的侧重。李熙玉指出,韩国的“人文交流”更多地放在“国民感受”、“信赖”等方面,中国则是更多的强调“感情”和“心”。
与此同时,韩国的“人文纽带”更多着眼于韩中间共同的文化;相比之下,中国更强调“人员和文化”的层面。“比如,交往过程中韩国更多关注儒学、历史等文化共同点,中国则更喜欢通过留学生、访问人员进行交流。”李熙玉说。
不少与会专家认为,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所谓的纯民间外交是不存在的、“民间外交”与“公共外交”均担负着塑造国家形象与扩大影响的使命。
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会长李小林认为,有针对性地与国外组织和个人开展合作,能够充分了解对方、营造和谐气氛、推动相互理解、改善双方关系、维护各自的核心利益。
热门推荐
更多>- 黑猩猩23年后还记得这个女孩 失明猫咪大冒险 跟着主人一起登山征服大自然 美71岁奶奶与乐观抗癌 编出橙色“头发”超炫
政治家们!当心记者的镜头! 大阪36米圣诞树364200盏彩灯齐亮 打破世界纪录
美国大兵回国与亲人团聚场面温馨
- 摩纳哥亲王宫将拍卖千件拿破仑时期珍贵藏品 中国日报漫画:摆设 荷兰庆祝狂欢季开始 APEC揭秘各国元首专机 首都机场如小型航展 伦敦塔桥装透明玻璃地板 可高空全景俯瞰泰晤士河风光 APEC峰会植树环节 奥巴马挥铲笑对镜头留影
- 与国家为伴 光棍节盘点各国单身政要 2014火山马拉松即将开赛 各国选手沙漠中苦练备战 十年14亿美元重金打造 纽约最大地铁换乘中心启用 APEC会议雁栖湖新闻中心今日启动 凯特王妃怀二胎孕肚初显 踩高跟鞋出行 习近平出席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图)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
精彩视频
独家策划
当地时间2014年10月23日,比利时布鲁塞尔,为期两天的欧盟峰会拉开帷幕,参加会议的领导人拍摄“全家福”照片。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抱着他的孙子一起拍合影,吸引众多目光,十分抢镜。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