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评普京:衰弱的美国和不团结的欧洲成就普京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铁腕总统”打造“普京主义”
在前两任总统期间,普京就被称为“铁腕总统”。近年来,俄罗斯国内也多次出现“反普京”的示威活动,大多打出要求人权、反腐败、抗议物价上涨等口号。普京的支持率也有起伏。2011年11月列瓦达中心公布的民意调查显示,当时仅有24%的人对普京有好感,这是普京在民众中声望较低的时间。不过,俄罗斯《导报》12日援引俄列瓦达民调中心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目前有52%的人表示,准备在未来的总统选举中将票投给普京。
德国《世界报》7月29日写道:经过普京15年的统治,俄罗斯历史已诞生一个新术语——普京主义。“普京主义”既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种“折中的专制”——确保公民有广泛的权利和机会,可以去教堂,可以发表各种言论,但前提条件是不能危及其权力基础。“普京主义”的外交政策也是明确的:俄罗斯要重返世界大国。为避免北约的包围,他必须把“近邻”克里米亚、乌克兰东部、德涅斯特河左岸、白俄罗斯等处于俄罗斯的影响下。
今年2月卸任美国驻俄大使一职的麦克福尔8月4日在美国政治新闻网撰文说,尽管西方媒体总是嘲讽或丑化普京,但一些叙述的潜台词却是普京很成功,如《时代》周刊所言“每次新危机都使他更强大”。不过,麦克福尔认为,“普京比肩彼得大帝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梦想”可能实现不了。他给出的理由是,尽管普京在全世界率领反美同盟、在叙利亚“如愿以偿”、因给予斯诺登庇护而在国际上大出风头,当然还有索契冬奥会上的盛大表演,但他在乌克兰的举动已使所有这些“成就”泡汤。
马航班机7月17日坠毁乌克兰后,马来西亚《星报》7月22日在网站上曾刊登一篇对普京执政15年不满的文章。文章列举普京执政15年栽了“十个大跟头”:车臣战争获胜的代价是约16万战斗或非战斗人员丧生;打压俄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实行废除地方长官直选的“垂直权力”体系;别斯兰人质事件危机处置不当;2008年通过“梅普换位”规避宪法有关总统任期的限制;2012年再次“梅普换位”;2013年通过禁止“宣传同性恋”的反同法律;关闭俄新社并以“今日俄罗斯”取而代之;索契冬奥会涉及的贪腐丑闻;“马航班机被击落引发对俄的指责”。
衰弱的美国和不团结的欧洲成就普京
相比马来西亚媒体列举的“十个大跟头”,德国作家沃尔弗拉姆·魏默总结的“普京的七个特点”更深刻一些。魏默近日撰文说,冰冷霸气的敌人形象并不是普京故事的全部,从普京登上权力顶峰的这15年还可以看到:他的“霸气”;打造军事强国的决心,从2000年1月就增加军费开支,从车臣到格鲁吉亚再到克里米亚的强硬都是这种决心的自然延续;善用现代激励和传统压制手段;成功建立新集体的自信心;不能容忍西方不尊重俄罗斯的“私心”;有成为欧洲战略合作伙伴、与中国走近的愿望;以及被西方“妖魔化”。魏默的结论是,普京和欧洲必须对话和接近。
西方舆论也在反思,是衰弱的美国和不团结的欧洲给普京做强地缘政治的机会。德国《世界报》说,从叙利亚看,俄罗斯已经在中东地区显示出影响力,普京向东看的新政策也给克里姆林宫更大的发展空间。
德新社驻俄罗斯记者8月13日以“普京:俄罗斯的个人崇拜”为题,从近日有百货公司热销印有普京肖像的T恤写起,并援引俄罗斯最新民调结果——普京高达87%的支持率,然后总结说:“俄罗斯人欣赏他们的总统,特别是他对抗美国的形象,使他成为一个勇敢的战士。尽管遭受西方制裁和经济劣势,但俄罗斯人的爱国主义却更强了。”俄罗斯《导报》今年3月在题为“普京总统的克里米亚自白”的文章中分析说,普京15年心路历程就是“屡遭背叛,永不会原谅西方”。比如,北约东扩,在俄罗斯家门口部署军事设施是最不能让普京接受的。
“乌克兰危机,是俄罗斯对西方不信任的大爆发,也是普京15年欧洲战略的一个大转变。”德国新闻电视台13日这样报道“普京的疯狂”。相关评论认为,普京是个行动家,也是一个战略家。2001年9月25日,普京在德国国会演讲时曾用德语表达与欧洲保持良好关系的信心。不过,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俄罗斯的防御包围圈,让普京感受到欧洲对莫斯科的不信任,以及安全感的缺失。
德国柏林东欧问题专家凡尼塔·波希尔14日对《环球时报》表示,普京在这15年里目标非常明确——让俄罗斯重新成为世界大国,他最大的成功,就是增强了俄罗斯人的民族自信。但他认为,普京采取的许多手段让西方想到沙皇和独裁者等,特别是在车臣问题、与格鲁吉亚关系和克里米亚事件上都是有争议的。凡尼塔说,15年来,西方从来没有试着真正了解普京,而是一味地防御俄罗斯,而普京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怎样突破西方的经济制裁,结束双方的“冰河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