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民间交往可增进中英关系
自我上次回家探望父母已经有些时日了。因为我已经办理了外国国籍,所以我要去申请中国签证。这一次办理签证,我察觉到了些许不同之处。
签证中心开门之前15分钟,我早早赶到,希望能够排在第一个。但是,在我之前已经有好几个人在那儿等候了。
我坐下来等候。更多的人涌了进来。人群中,有头发苍白的老夫妇,有背着大背包的学生,有抱着孩子的父母,也有西装笔挺的上班族。
五年前,如果我在工作繁忙期间走进签证中心,我会很快被叫到号。但是,这种情况不会再出现了。签证中心变得越来越拥挤。两年前,中心搬到了位于伦敦金融区中心的更大的办公楼里。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想去中国进行教育或文化交流、做生意或是以个人原因前去中国的英国人,数量大规模增长。
我对这一现象很好奇,想要了解更多的原因。于是我坐到一个英国男士身边。他看起来有80多岁了。我开始与他聊起天来。
他的名字叫做比尔。他告诉我,1949年他第一次去香港,当时他是一名年轻的士兵。在那里,他邂逅了一位中国朋友。他们保持了多年的联系。
现在,那位友人去世了。他住在上海的家人邀请比尔到他们家做客,呆上6周。
近来我曾在英国报纸上读到英媒对中国的批评报道。老人的这个有关友谊的温暖人心的故事无疑是一剂解毒良药。
“比尔,看起来英媒对中国人欲在英国投资核电站和高铁系统的举动颇为恐慌。为什么人们这么害怕中国?”我问道。
比尔爽朗地笑了,他的脸上看起来更多的是开心的笑容,而不是被冒犯的表情。他回答道:“那是因为他们看到中国整体快速发展、综合国力逐渐增强而变得不知所措。但是,当我与我的朋友及其家人聊天的时候,我们就像一般人那样其乐融融。”
最近,英国首相卡梅伦带领由100多名商界精英组成的代表团访华。但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约有57万英国人去中国旅行。他们与中国人民真诚而又坦诚的交流与为建立中英友好关系的官方外交至少是一样重要的。
我坐在签证中心大厅里,看着不同年龄、不同种族的人们来来往往,我感到中英友好关系的发展正在顺利进行中。
(来源:中国日报 记者 刘艳秋 翻译:信莲 编辑:许雅宁)
相关报道
热门推荐
更多>- 阿富汗大选投票女性人数超过250万 俄发射火箭模型庆祝人类首次进入太空53周年 中国日报漫画:巴以和谈 斯拉夫扬斯克市民集结路障旁游行抗议 阿根廷首都上演“闪聚探戈秀” 奥地利举办乌克兰主题展览 诠释亲俄抗议精神
- 默多克首谈与邓文迪离婚 中国日报漫画:坎坷医改路 超萌刺猬“表情帝”成网络红人 印度连体兄弟被奉为神灵 坦言不想被分离 俄罗斯封锁乌海军报废军舰被移走 乌克兰称逮捕“俄女间谍” 指其煽动乱局
- 荷兰大胆摄影师与鲨鱼同游不忘自拍 大熊猫“星宝”亮相马德里动物园 中国日报漫画:Windows XP正式“退休” 澳大利亚时装周美女模特肩搭巨蟒上秀台 大马士革南部难民营孩子们盼发救济食品 乔治王子“吓哭”小朋友 凯特王妃忙安慰
- 美拨款1140万美元资助乌克兰总统选举
- 卫报华盛顿邮报因报道斯诺登获2014普利策新闻奖
- 尼日利亚爆炸71死124伤 总统誓言消灭极端组织
- 亲俄激进者占领斯拉维扬斯克政府大楼
- 俄罗斯外长:中俄军事领域合作正在加强
- 美拨款1140万美元资助乌克兰总统选举
- 卫报华盛顿邮报因报道斯诺登获2014普利策新闻奖
- 尼日利亚爆炸71死124伤 总统誓言消灭极端组织
- 亲俄激进者占领斯拉维扬斯克政府大楼
- 俄罗斯外长:中俄军事领域合作正在加强
- 美拨款1140万美元资助乌克兰总统选举
- 卫报华盛顿邮报因报道斯诺登获2014普利策新闻奖
- 尼日利亚爆炸71死124伤 总统誓言消灭极端组织
- 亲俄激进者占领斯拉维扬斯克政府大楼
- 俄罗斯外长:中俄军事领域合作正在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