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养老方式多样化 “回国养老”渐行渐热
漫画。(《人民日报海外版》)
题:海外华人养老方式多样化 “回国养老”渐行渐热
随着海外华人新移民的增多,以及第一、二代华人逐渐步入中老年,华人怎样防老,如何养老成为迫切关注的话题。“以房养老”、“储蓄养老”、“回国养老”是多数海外华人正在抉择的三大养老方式。海外华人需要从经济状况、身体状况、幸福指数、生活习惯、性格、与子女(儿媳或女婿)之间的和睦程度等方面做出评估,这样才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在小编看来,所有的这些都降低不了“回国养老”适用于海外华人的可行性。根据社会整体现状与部分海外华人生活现状,选择“回国养老”理由多多。
理由一:落叶归根情最深 故乡“风景”最美
对祖国有深深的眷恋当属第一代海外移民,而实际上故乡和祖国也确实是他们远游回归的最终驿站。他们往往不是专业人士,没有国外大学文凭,外语也不是很好,在国外总没有归属感。尤其是退休后,身边的华人朋友不多,外国朋友又相交不深,第一代移民的孤独感就更为强烈。
调查发现,有意在中国买房的北美华人中,以第一代移民所占比例最高,反映出“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依然左右着他们的思想。在加拿大打拼多年的孙世兴老人回到中国后激动地说:“人老了,就想回来。咱们政府的政策好,经济发展快,社会又稳定,生活变得很方便。”
今年83岁的张秀娥是瑞典华人,几年前她捐出40多万元退休金,在浙江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鱼山头村建起一座颐养院。宁波镇海出生的张秀娥8岁时就去往瑞典并安家落户。10多年前开始在瑞典领取政府颁发的养老金。不过,儿孙满堂的生活并没有让她继续留在瑞典。随着年龄的增大,“落叶归根”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最终驱使她回来建了这所养老院。“这样既可以帮助家乡那些生活贫困的老人,还可以让那些想回国养老的老人有地方可住。”
在巴西住了20多年的王先生表示,每天刷新闻看的都是“中国新闻”,国内有什么新鲜事,都能第一时间知道,越是知道,就越想“回家”。另外,可口的家乡饭菜,亲切的乡音乡情,甚至随时都可以凑成一桌的麻将牌友……这样的晚年生活,在国外是很难享受到的。
理由二:归侨侨眷空巢家庭问题多 年迈父母需照料
相比中国大多数因儿女进城务工留守家中的老人,海外华人的父母拥有更宽裕的物质生活,居豪宅,穿金戴银;而在精神生活上,他们却比国内的空巢老人距离儿女们更远,更为孤独。
对很多空巢父母来说,平日生活最大的乐趣就是子女从海外打来电话。由于很多空巢父母在家整天形影相吊、生活孤单,加之思念远方的子女,往往心情抑郁、寂寞难遣,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调查显示,只有73.7%的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基本自理能力。排名“完全不能独立”的前三位分别是:上下楼梯、平地行走45米、如厕。仔细想想,回国养老,解决了双向空巢问题,还能尽子女应尽的孝道,不能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时才悔悟。
贵州出生的刘伟于1985年和妻子跟随思家心切的岳母到了日本,并在日本定居。刘伟靠帮人开货车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尽管如此,出国第一年,他依然设法筹钱,两次回家探望老人。刘伟说,他每次探亲离开时,母子总是难舍难分。临行前,他总是让妈妈不要送,但她坚持要送,他每次回首,总会看见母亲在慢慢地往前走,泪眼汪汪地挥手道别。每每想起这些情景,他就很内疚,回国照顾老人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今年5月,刘伟偶尔得知老人又生病了,而且还住了院,他焦急不已,和家中妻女商量后,毅然决定放下事业,回国照顾老人。6月底,刘伟回到母亲身边,家里又恢复了笑声。“我其实很希望孩子能回到身边,但又开不了这个口。”倪婆婆说,儿子回来后,她睡得踏实多了。街坊李女士也说,自从刘伟回家后,婆婆的精神状态好多了。目前,刘伟正在办理身份证及户口事宜,他说,养儿为防老,如果自己连母亲都无法照顾,心里会很不安,如今老人年纪越来越大,他会一直陪在老人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