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拯救(图)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14-08-15 00:00:00

  

  最后一周的隔离还在继续。

  在得知小盖和M护士的死亡消息两天后,坏消息再次传来。

  吉贝医院一名接受隔离的放射科医生死了,成为这所医院第3位死于埃博拉病毒的医护人员。他们的死亡,都与同一名埃博拉患者相关。

  “人的生命要说也真是脆弱。”曹广猜测,放射科医生可能是在为那位患者检查时感染了病毒。他算了算,光是这一位埃博拉患者,已经至少造成8人感染死亡。

  来自政府的疫情警报,现在看来发出得太迟了。

  仅仅在13天前3月24日,几内亚政府才第一次正式对民众发出通知,国家出现严重疫情,埃博拉病毒流行,首都科纳克里已经出现3例。

  得到消息,很多中资机构人员第一时间向医疗队询问详情。埃博拉病毒的险恶,让每一位中国人都感到极度紧张。

  几内亚地处西非,人口1100万左右,土地面积24.6万平方公里,是全世界十个最穷的国家之一,地质资源却异常丰富,铝矾土的储量估计高达400亿吨。铝矾土进一步加工后的原料广泛用于航空、化工、汽车等。

  在几内亚的中国人,加起来大约1万人左右。其中,由中国政府正式派来的援助人员只有5支队伍共40人,19人的中国医疗队就占了一半。大多数在几内亚的中国人,是国内企业派来进行项目建设的。吸引另外一些中国人的是商机,开农场,卖杂货,做建材,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作为首都科纳克里最好的医疗单位,中国人看病几乎都会选择吉贝医院。曹广曾经感叹,在异国他乡,能够为自己同胞服务好,大家都很开心。

  曹广认识不少在几内亚的中国人。每逢年节,医疗队都会和当地中资机构进行联欢。庆幸的是,至今仍无中国人被感染。

  曹广所在的中国医疗队,同时承担着几内亚国家总统的保健任务。

  服务好总统,当然会有一点小实惠,这还是很让队员们开心的事情。

  今年春节,为了感谢中国医生的“白求恩精神”,总统送给医疗队2头牛。出诊保健组中医大夫张凌志、心内大夫刘晓丽和法语翻译罗丽,一起吆喝着把牛赶回驻地。

  春节过后,时任中国驻几内亚大使完成使命回国,总统亲自送别。过后,总统问保健大夫是否看到自己送别中国大使的新闻,大夫回答说“电视收不到”。

  很快,总统送来一个机顶盒,附带一年的有线电视费。从此,医疗队的那台50英寸液晶电视,可以收看到大部分的中文电视频道了。

  这些都是援非的小插曲,幽默而开心。真正的大插曲,则是不稳定的几内亚政治环境,还有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

  就在2013年初,反对党的游行示威愈演愈烈,逐渐有枪声传来,吉贝医院也收治了第一例枪伤患者。那是一家三口人,在家门口遭到扫射,两人当场死亡,一人被送到医院救治。

  断断续续的游行示威,时而高潮,时而回落,枪声也时不时地响起,中国医疗队慢慢地习惯了,听到连串的枪声也不再觉得那么刺耳恐惧。

  曹广收治的那名枪伤患者,是迄今唯一的一例。他据此估计,大多数子弹都是向天开的。

  谁料,这样的判断刚刚过去10天,一颗子弹就飞进了医疗队的驻地小院,正好射在一名队员的脚前,把他吓出一身冷汗。再看硬硬的水泥地面,被子弹生生打了一个坑。

  惊魂稍定,中国医生们捡起那颗子弹留影。唏嘘之余不免感到幸运。

  这样的政局背景下,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对埃博拉疫情的防备意识,在中国医生看来真是太薄弱了。今年3月,当政府正式发出埃博拉病毒疫情通知时,死亡病例已经达到59人。

  在几内亚,没有传染病报告制度。即便是条件最好的吉贝医院,也没有传染科。曹广所在的普外科手术室里,一条手术巾用了又用,它的样子可以用“血肉模糊”来形容。有的时候,上手术的医生连手术衣都没有,只好光着膀子或穿上日常服装手术。曹广自嘲胆子真是越来越大,队友“补刀”一句,“回国这可就危险了”。

  吉贝医院发生第3例医护人员死亡的那一天,曹广距离最后接触埃博拉病人已经过了21天。对于这位中国医生来说,第一个最长隔离观察期终于结束了。

  没有发热,身体无特殊不适,心理压力释放不少。

  但是,埃博拉病毒的阴影,还没有最后散去。距离和小盖最后一次接触的最长隔离期,曹广还要继续挨过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