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撰文谈朝核问题 揭秘中方斡旋会谈艰辛历程

作者:傅莹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17-05-02 09:03:00

2003年7月,与朝鲜打过多年交道的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作为特使前后访问朝鲜和美国,劝说双方重启对话。在朝鲜,戴秉国一行在与朝方同行长时间会谈之后,受到金正日的接见。会见结束时,金正日说:“既然中国同志说可以再谈,那我们就再试一试吧。”

这一轮斡旋的结果是,美方同意派代表团尽快到北京来谈。在形式上,美方希望能让韩日都加入进来,也不反对中方建议的让俄罗斯参加。如果朝鲜希望三方谈,美方同意再进行一次三方会谈,但坚持必须紧接着就进入六方会谈。中方把美方的意见转达给了朝鲜,朝方的回应很痛快,说,只要美方同意与朝方直接接触,其他要求都可以同意,也不妨就直接进入六方会谈。

鉴于朝核问题的敏感性和朝美对立的严重性,六方会谈会场的设计和布置都成为困难的政治问题。由于六个国家关系微妙,无法安排在长条桌子对面,我们把桌子围成一个六边形,这样每个代表团都可以坐在桌子的一边。会谈确定在钓鱼台国宾馆宽敞的芳菲苑进行。

更难的是如何安排朝美对话。朝方高度重视与美方的双边接触,要求必须在独立的空间与美方谈;而美方则坚持不能在单独的房间谈,美朝接触时须与其他代表团“在同一个屋顶下”。我们想出办法,在芳菲苑大厅的角落用屏风、绿植和沙发隔出几个独立的喝茶空间,用于会间休息,其中一个专门保留给朝美代表团对话用。

我们分别邀请了朝鲜和美国驻北京的大使馆官员来考察,他们都认可了,扫清了最后的障碍。其实后来美朝对话越来越重要和深入,他们主动要求转入了“单独的房间”。

2003年8月27日至29日,第一轮六方会谈在北京召开,由时任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主持开幕,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任中方代表团团长。参加第一轮六方会谈的各国代表团团长是:美国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詹姆斯·凯利、朝鲜副外相金永日、俄罗斯副外长亚历山大·洛修科夫、韩国外交通商部次官补李秀赫、日本外务省亚洲和大洋洲局局长薮中三十二。

朝方仍坚持一揽子解决核问题,提出的方案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每阶段都要求美国“同时行动”。

美方则强调朝鲜应迈出第一步,须首先以“全面、不可逆转和可验证”的方式弃核(Complete, Verifiable and Irreversible Dismantlement,CVID),然后才能讨论其安全保障问题。

当年一则来自利比亚的声明引人注意。那年12月,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宣布“彻底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全盘交出了手中的核研发成果。美国随即解除对利制裁,摘掉了利“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帽子,并建立了外交关系。一时间,利比亚成了西方国家眼中消除核生化武器和远程导弹的“模范生”。也许美国曾试图以此为例打动朝鲜,但八年后利比亚局势的剧烈变化及其后果对朝鲜在核问题上的态度产生了反向的影响。

2004年2月25日至28日,第二轮六方会谈在北京继续举行。会谈焦点在于解决核问题的目标和第一阶段措施。会谈中,美坚持朝应同利比亚一样,先放弃核计划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中、俄、韩三国则倾向“乌克兰模式”,强调若朝主动弃核,应尊重其主权并给予安全保障。

本轮会谈通过了六方会谈启动以来发表的第一份书面文件——《主席声明》。声明强调:各方表示致力于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核问题;各方表示愿意和平共存,并同意采取协调一致的步骤解决核问题及其他关切。

同年6月23日至26日,第三轮六方会谈召开。朝方仍坚持“冻结换补偿”,但首次表示冻结是为了最终弃核。美方也展现一定的灵活性,提出了五阶段的弃核方案。第三轮会谈虽然没有实质性协议,但是最终达成了“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按照口头对口头、行动对行动”原则解决朝核问题的重要共识。这是中方在开启六方会谈以来就反复强调的,要求美朝相互同时迈出步伐。

第四轮六方会谈与第三轮间隔了13个月之久。导致会谈中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小布什政府在连选连任前后对朝态度更趋强硬,多次将朝鲜领导人称为“暴君”,将朝鲜称为“暴政前哨”。另一个原因是,韩国在2004年9月初承认曾秘密提炼武器级钚和浓缩铀材料,这引起朝方强烈不满。2005年2月10日,朝鲜宣布已经制造出核武器,并无限期中止参加六方会谈。美国则在6月底首次对朝实施金融制裁。

中国并未放弃斡旋,13个月后朝鲜同意重返六方会谈。第四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和第二阶段会议分别于2005年7月26日至8月7日和9月13日至9月19日在北京举行。这轮六方会谈最大的成果是在9月19日达成了《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以下称《9·19共同声明》)。这是一份成功地凝聚了各方共识的重要文件,其意义在于:朝鲜首次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韩国也明确表态不发展核武器;美国同意在适当时候讨论向朝提供轻水堆;美、日首次正式承诺将采取步骤实现与朝鲜关系正常化;首次谈到朝鲜半岛和平机制问题和东北亚安全问题。

傅莹撰文谈朝核问题 揭秘中方斡旋会谈艰辛历程

(资料图片)2005年9月19日,第四轮六方会谈在北京结束,与会各方一致通过《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美国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希尔、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州局局长佐佐江贤一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韩国外交通商部次官宋旻淳、朝鲜外务省副相金桂冠、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阿列克谢耶夫等各方代表团团长(从左至右)握手面对记者。 摄影|《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毛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