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撰文谈朝核问题 揭秘中方斡旋会谈艰辛历程

作者:傅莹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17-05-02 09:03:00

从第二次朝核危机

到三方会谈、六方会谈

克林顿政府曾希望新一届美国政府能够沿着自己任上开创的涉朝问题“新局面”走下去。然而,在2000年大选中胜出的共和党新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小布什)被新保守主义分子包围着,他在竞选期间就不断批评《美朝框架协议》,更把矛头指向朝鲜政府,抨击对朝接触政策反而帮助这个政权避免了崩溃。显然,美国对朝鲜的政策一直把“弃核”和“政权崩溃”搅合到一起考虑,以致于常常混淆了哪个是主要目标。而平壤很难理解这些变化,因此他们认定美国从一开始就不是认真的。

小布什总统上任伊始就重审对朝政策,推翻了克林顿政府改善关系的政策。八个月后,2001年9月,美国发生了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美国政府宣布发动“反恐战争”。值得一提的是,“911事件”后,朝鲜外交部发言人在第一时间表态,说这是“令人惋惜和悲剧性的事件”,强调“作为联合国的成员,朝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和对其的支持,这一立场不会改变”。朝鲜的这个表态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对美强硬姿态,但小布什政府对此没有给予理睬。在2002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小布什总统将朝鲜列为“邪恶轴心”国家。

2002年10月,美国情报部门宣称发现了朝鲜的秘密核计划,并掌握了朝鲜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技术和设备采购的证据,将朝鲜与巴基斯坦秘密核交易的证据一并曝光。小布什政府东亚及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詹姆斯·凯利紧急赴朝,在与朝副外相姜锡柱的会谈中,他当面拿出朝鲜进口用于铀浓缩离心机的“证据”,而姜毫不掩饰,亲口承认这一切都属实。

这件事引发美国朝野震惊。看起来,朝鲜在声称放弃研制以钚为原材料的核武器的同时,又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偷偷研发以铀为原材料的核武器。小布什政府认为朝鲜背弃了《美朝框架协议》,由此宣布终结双边谈判,而在朝鲜看来,美国方面也没有履行框架协议中的全部承诺。这次关系的破裂直接触发了第二次朝核危机。

几乎在同一时期,美国开始拉盟国一道在东海、黄海至印度洋一线实施“防扩散安全倡议”(PSI)。2002年12月,在美国授意下,西班牙海军在也门外海拦截了载有“飞毛腿”导弹的朝鲜货船“小山号”,后来,在得到也门政府作出仅供本国使用且下不为例保证的基础上放行,是为“小山号事件”。

当年11月14日,美国主导的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KEDO)决定停止向朝鲜运送重油。朝方则认为美国中止供油属于违约,并于12月12日宣布,将重启根据《美朝框架协议》冻结的核计划。2003年1月10日,朝宣布正式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核武器扩散,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并彻底销毁核武器。同时,中国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分歧。既然《美朝框架协议》执行不下去了,而美国又希望中方能够出面斡旋,帮助解决问题,并国务卿派鲍威尔到北京来游说,经过慎重研究,并考虑到促朝弃核也符合中方利益,中国政府决定接受美方的请求。初步考虑邀请朝美双方来中国进行三方会谈。鲍威尔访华后,中方于2003年春派特使访朝,虽不乏困难,但访问基本上是成功的,朝方同意尝试三方会谈。但朝鲜的根本立场并没有改变,还是希望与美方直接谈,理由是核问题由美国对朝安全威胁引起,要解决也必须是朝美直接达成协议。中方把朝鲜的要求和意见转达给了美方,而美方则坚持不能再与朝鲜单独谈,任何会谈必须在有中方在场的情况下进行。朝美双方的要求是完全拧着的,中方抓住“谈”这个基本共识,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居中斡旋,终于双方都同意派代表到中国来谈一谈,美方与朝方可以在三方框架内接触。

中国外交部于4月22日发表了公开信息,表示:“中方一直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朝核问题,这也是有关各方和国际社会的共识。基于上述共识,将邀请朝鲜和美国派代表团来中国进行会谈。”中方通过积极介入,把各方拉回到了谈判桌前。从2003年4月到2007年10月,举行了一轮中、美、朝三方会谈和六轮有韩国、日本、俄罗斯加入的六方会谈。过程充满曲折,但对话使得朝核态势基本维持在可控范围内。六方会谈中所形成的三份文件——2005年的《9·19共同声明》、2007年的《2·13共同文件》和《10·3共同文件》——为通过对话谈判和平解决朝核问题打下重要的政治基础。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协议在达成后却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变故往往得不到执行,会谈常常陷入破裂,局势一再地卷入螺旋上升的紧张状况。

2003年4月23至25日,中朝美三方会谈在北京举行,笔者作为当时的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与朝鲜外务省美国局副局长李根和美国东亚及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凯利分别率团与会。

但是会谈还未正式开始便戏剧性地遭遇僵局。小布什总统有令在先,禁止美国代表团成员同朝方单独进行任何形式的会面,而朝方则希望能与美方单独谈。三方会谈的前一天晚上是中方主办的宴会,美朝代表都出席了,席间,朝方谈判代表李根借敬酒的机会与凯利单独说话,直接告诉美方,朝鲜已经对乏燃料棒进行了后处理。凯利随后把李根对他讲的话转述给笔者,生气地说,他需要请示华盛顿如何应对。第二天早上美方代表团声称,不能与朝进行任何直接接触了,只能三方一起谈。朝方代表团则因此而拒绝出席三方会谈。经过中方居中反复劝说,朝方放弃了退出会谈的打算,但是三方会谈实际上也只是中方分别与朝方和美方谈。

这次三方会谈的尝试虽然艰难且不令人完全满意,但朝美两国回到谈判桌前,让国际社会看到了外交对话的可能性,紧张气氛开始降温。朝方提交了一份以放弃核开发和导弹试验换取美日韩经济援助和体制保证的“一揽子计划”,这个方案体现了朝鲜的基本立场和思路,实际上成为以后几轮会谈朝方方案的基础。

三方会谈吸引了韩国和日本的强烈关注,国际社会对会谈也更加关注。美要求扩大多边会谈,让韩日加入进来,对此中方没有感到困难,同时认为也应该让俄罗斯加入。面对各方释放的信号,中国继续发挥作用,进行了大量静悄悄的外交斡旋活动,穿梭访问,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围绕核问题,朝鲜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即:朝鲜面对美国敌视政策,需要发展核武器来保障自身安全,朝鲜对美方已经无法信任。而中方表示坚决反对朝鲜走拥核的道路,但是可以理解朝鲜安全关切,支持多边谈判寻求和平解决办法,而且愿意承担沟通协调并主办更多会谈的责任。

苏联解体之后,中国成为朝鲜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和援助国,朝方需要维系两国合作关系,认识到应尊重中国这个友好邻国的意见,对中方的和谈建议难以回绝。而美国方面的态度则是非常强硬,小布什政府的立场是:保留军事解决的选项,如何选择要看朝鲜参加谈判的表现。中方向美方转达了朝鲜的意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清晰的立场:中国坚决反对任何采用军事手段的企图,但是可以支持通过和平谈判找到解决核问题的妥协方案。

由此可见,无论是美方还是朝方,各自都有两手打算:美方是可以谈,不行就打;朝方是要么谈出一个结果,要么拥核自保。而中方采取的策略是全力推动谈判,同时坚决打掉双方另外的企图。

  笔者记得在一次访问华盛顿的过程中,美方一再表示:“可以谈,但是军事解决的手段也在桌子上。”(We can talk, but the military option is also on the table.)中方不同意,强调如果美方坚持保留军事解决的选项,朝方就要坚持保留拥核的选项了。后来,美方对措辞做了调整,表示“军事解决的手段还没有离开桌子”。(The military option is not off the table.)这个说法和前面的提法相比似乎没有太大区别——尤其是对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但美方很坚持,说这是总统的意思。笔者曾经开玩笑地问美方同事,如果“没有离开桌子”,又不在桌子上面,会是在哪里?他说,你可以发挥想象力。而当笔者把这个话转述给李根时,对方瞪大了眼睛问我:“那是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