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十:埃及母亲河
习近平在埃及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16年前,我第一次访问埃及时,实地看到古代埃及人民把周期泛滥的洪水转化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体会到尼罗河是孕育埃及文明的母亲河,也由衷赞美埃及人民智慧和力量。”
故事背景:和很多古老的文明一样,埃及文明是由一条大河--尼罗河所孕育的。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是埃及人民的生命源泉,她为沿岸人民积聚了大量的财富、缔造了古埃及文明。在法老时代,埃及就流传着一句谚语:“埃及就是尼罗河”。但尼罗河又不是一条被驯服的小河,尼罗河的来水存在年内和年际间的变化很大、相差悬殊的特点,她的巨大起伏随时都伴随着灾难。为此,任何伟大的文明都会寻求治理的办法。埃及人在如何控制、利用尼罗河洪水的水利建设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心血。他们在岩壁上刻画尺度记录每年泛滥季水位的高低变化,以预测水患的程度和农业的收成。早在公元前3400年,埃及人就知道了如何掌控洪水的规律和利用两岸肥沃的土地,引洪灌溉。尼罗河为埃及带来的不仅是水和绿洲,而且由于它泛滥时淤积大量来自赤道密林的肥沃腐殖土,从而为河谷耕地带来了理想的天然肥料,埃及人通过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足的收获;当尼罗河露出死神的面孔,埃及人运用智慧与自然抗争,延续着埃及的伟大。
故事十一:万隆会议
习近平在埃及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近代以来,中埃两国人民在反殖民、反霸权的斗争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60多年前,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同纳赛尔总统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中埃两国由此携手合作,迈上共同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权益的征程。”
故事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就高度重视同非洲国家领导人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而非洲老一代领导人也同样非常敬重周恩来总理,把他誉为“属于世界性的中国伟人”。周恩来与埃及前总统纳赛尔的友谊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两人的密切合作为1955年万隆会议的圆满召开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4月14日,两人在仰光初次会面即一见如故,周恩来对这位年方37岁、英姿勃勃的非洲领导人深为赞赏,纳赛尔则流露出对新中国总理的仰慕之情。周恩来转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埃及政府和人民的友好问候,表示坚决支持纳赛尔领导埃及人民争取国家安全独立、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纳赛尔则高度赞扬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两人表达了加强亚非团结的共同愿望。万隆会议期间,两人多次会晤、磋商,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周恩来后来曾回忆说,在万隆会议上,我感到纳赛尔总统对西亚和非洲事务比我们了解得多,他对万隆会议作出了贡献。纳赛尔也一直尊称周恩来为“亲爱的朋友”,说“我喜欢周总理在大会上的演说”。万隆会议后,周总理与纳赛尔总统互动频繁,他三次访非均包括埃及。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双方率先通过了处理中非、中阿关系的五项原则。两位领导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故事十二:中埃建交
习近平在埃及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埃及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中埃关系是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起点,代表了中阿关系的高度和温度。”
故事背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埃及报刊普遍主张立即承认新中国,但埃及法鲁克王朝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继续与国民党政府保持“外交关系”。1952年埃及爆发“七月革命”,推翻腐朽王朝,确立了纳赛尔的领导地位。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重大举措,与极力控制埃及的西方大国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导致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爆发。中国政府坚决反对英国、法国和以色列联手武装侵略埃及,要求停止侵略并立即撤军。北京青年学生纷纷到位于东城区正义路的英国代办处门口游行示威。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增进亚非国家友好合作等重大问题。会议期问,周恩来总理与纳赛尔多次深入交谈,双方介绍了各自国家的情况和政策,并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使纳赛尔澄清了一些因西方媒体恶意报道而产生的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虑。二人商定,两国从贸易开始,逐步实现关系正常化。1956年5月16日,埃及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撤销对台湾当局的承认。埃及成为首个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非洲阿拉伯国家。
作为在阿拉伯世界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国,埃及率先与新中国建交意义重大。其后,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埃建交以后,两国逐步发展为今日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成为彼此信赖和依靠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60年来,中阿友好合作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都是有历史、有文明、有故事的民族,历史在延续、文明在融合、故事在流淌,一如昼夜不息的黄河与尼罗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