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习近平访美热点话题,中美合作才能共赢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9-21 13:37:54

【中美战略关系在接近临界点吗?】

专家谈习近平访美热点话题,中美合作才能共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王文峰

大约从十年前开始,在一个时期内,人们谈论中美关系时似乎在战略层面很难说出新东西,在那些相对传统的比如台湾、经贸、地区安全、人权等议题上,中美之间似乎不太可能出现大的变化。相反,中美关系被多样化的各种议题所占据,更引人关注的是能源、气候变化、网络空间这类新鲜话题,而它们之间又难有一定的宏观逻辑贯穿,使得双边关系的整体状态略显零碎。当时,一些原本从事中美总体和战略关系研究的学者,甚至转而投入具体议题的研究。对被称为“世界上最重要双边关系”的中美关系来说,抛弃总体概扩,走向具体领域和议题,成为研究专业化的体现,大的战略方向似乎成了无足轻重的事。但如今情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在具体议题之上,中美关系重新有了一个大的统领性的主题线索,战略关系的方向重新成为学术和政策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似乎双边的各种具体议题又都受到战略关系方向的左右。而促成这种变化的,是近来人们对中美战略关系的担忧。

那么,战略关系又是受什么影响呢?

一段时间以来,中美在亚太地区的竞争集中围绕着南海问题。实际上,自从美国奥巴马政府开始实施其“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南海就成了中美两国博弈的重要舞台。过去一两年中,中美围绕南海问题的争吵持续升温,最近一段时间尤其如此,这一议题好像成了双方战略关系的“试金石”。而在东海海域,随着美国不断重申自己的“义务”,原本只存在于中日间的钓鱼岛问题,也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话题。

除了地缘政治,中美之间的竞争在其他议题上也愈加突出地显现出来。比如在网络安全方面,美国不断指责中国,把中国当成主要对手。对于不久前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美国拒绝参加,有关中美争夺国际机制和国际体系主导权的舆论不绝于耳。事实似乎是相当准确地沿着鼓吹“大国政治悲剧”理论的人们所设想的路线向前发展,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似乎正不可避免地走向冲突。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国内围绕中美关系出现了新的声音,大卫·兰普顿等学者提出了美国对华政策接近临界点的观点,意思是说美国决策者将被迫做出对中国或软或硬的战略抉择。有思想库的报告明确要求美国政府修正过去三十多年所奉行的对华战略。在这些人看来,中美关系事态发展的严重性绝不容低估。

相比之下,中国国内对中美关系的判断并未明显变化。对于如何看待美国、如何应对美国,中国国内一如既往地存在不同看法。围绕着中美关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讨论仍在持续,似乎看不出强硬立场明显占据了上风。实际上,尽管对近年美国对华政策有不满,对明年美国大选期间中美关系再次沦为美国政治牺牲品有担忧,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积极推动中美关系朝积极方向发展,仍然是中国国内政策和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话题。总的来说,对中美关系未来发展仍抱有很大希望。

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和必然性,但国际关系又是国家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临界点是否出现,也许只有历史能给出答案,而预言则非常困难。除非等到类似建交和战争这类重大事件发生,人们无法准确知道国家间关系中出现的变化是否成为“终极方向”,是否在经过一个转弯之后,两国关系将不会在一段时间后再出现新的转弯,拐回原来的方向。

就中美关系来说,人们使用临界点这个说法,未必是指在临界点之后中美将必然走向战争,而是指双边关系在性质上的一种重大变化,由之前相对积极、更加有希望的关系,转向总体消极、人们普遍感到悲观的关系,主要任务放在防止最坏的情况发生,即保证不出现军事冲突、不使两国关系走向全面对抗上面。提醒临界点即将到来的人们,其用意也许是担心人们对中美关系的消极变化浑然不觉,结果是中美在这种不知不觉中走上一条不归路。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提醒是必要的。

但今天的中美关系内容十分复杂,中美两国之间、中美两国各自的内部都存在不同的看法。从历史的角度看,随着中美关系的不断发展,美国对华认识和对华政策也在不断变化与丰富,过去的三十多年见证了这一点。把过去三十多年的对华政策简单化,再把它与当前中美关系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及未来美国对华政策截然对立起来,过分放大今天中美关系的特殊性,看不到其中的连续性,难免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十年前,人们也许由于中美关系中众多新议题的出现而忽视了战略方向的重要性。今天,我们也许能从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议题多样性上更为准确地理解中美战略关系的发展方向。

(作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王文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