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剑利:让“战争”最终成为历史名词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评论之四

作者:朱剑利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8-13 13:18:19

朱剑利:让“战争”最终成为历史名词<BR>——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评论之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卢沟桥事变爆发78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我们回顾历史,从伤痛中汲取那场人类浩劫带给我们的教训;我们凝视现在,在发展中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我们展望未来,在希望中找寻中日两国关系友好发展的契机。

中国日报网8月12日电(刘婧)上一期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评论,我们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邸文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宏波为我们剖析了日本对侵略战争的反思对中日关系走向的影响。

这一期评论,我们继续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朱剑利博士为我们进一步解析纪念抗战胜利、牢记历史教训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中国日报网记者:在享受这么多年和平生活后,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朱剑利:纪念和反思这场战争是人类社会的本能反应、情感需求、理性选择和重要责任。

这场战争打断了中国的正常发展,毁掉了千万个家庭,残害了亿万人类的生命,造成了难以计数的财产损失,留下了无尽的物质和精神创伤。这种不断巩固战争记忆的活动,是在不断提醒世人曾经发生过的事件,所谓“前事不忘”。

日本一系列掩盖、否认侵略历史的言行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造成了二次伤害,从反方向加强了受害国、受害民族的苦难记忆。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提醒人们:公平得不到恢复,正义得不到声张,无数冤魂就不能得到安宁,受害者的苦难记忆就找不到合理的宣泄渠道,心理创伤就难以正常愈合,国仇家恨就始终得不到化解。

中国是饱受日本侵略的受害国,对于今天日本的这些好战言行当然抱有合理的担忧。通过不断的纪念与反思,时时刻刻提醒人们战争的恐怖,谴责侵略战争的反人性,我们希望能够唤起日本一般民众与执政者的良知和理性,防止新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此所谓“后事之师”。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有义务促进世界各国特别是各大国之间学会不以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胁的手段解决争端,消除人类对于战争威胁的焦虑。因此,在今天我们纪念和反思这场战争,表达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意愿和决心,展示维护和平的力量和手段,最终目的就是要维护人道和正义,打消个别国家、个别集团的冒险心理,让战争绝后,让“战争”最终成为历史名词。此所谓为了忘却的纪念。

中国日报网记者:中国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您如何看待这一论点?

朱剑利:毫无疑问,中国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中国抗击法西斯的战争开始时间早、延续时期长、参与面广。在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即已开始,到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中国更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全国动员,奋起抗战。直到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中国几乎是独自苦撑起了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危局。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中国仍然是日本的侵略和掠夺的主要对象,中国战场作为主要战场的状态并没有改变,直到战争结束。

中国作为主战场的地位加强了这场战争的正义性。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等遭受法西斯侵略和奴役国家的参战无疑使得这场战争具有了道义上的正义,中国作为主战场的地位加强了这种正义的权重,使得这场战争最终成为人类战争史上并不多见的义战。

中国作为主战场的地位赋予了中国在今天继续反对法西斯主义、巩固二战胜利成果的重要责任。法西斯主义及其各种变种仍在世界各国游荡,在有些国家和地区颇有市场,甚至有人不断尝试翻案。作为曾经的主要受害者,作为东方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作为在联合国安理会负有重要责任的一个成员,中国有责任、有义务为了全人类的福祉,说出难以直面的苦难,与各种法西斯主义、反人类思潮做坚决的斗争,和其他国家、民族以及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一起制止极少数好战分子开动战争机器、妄图称霸世界的图谋,维护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

中国日报网记者:日本为什么至今仍拒绝清算历史,甚至不惜损害与中韩等邻国的关系?

朱剑利:德国和日本都曾是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元凶。在今天,世界舆论对德国褒奖有加,认为德国政府和人民对战争的反思是比较彻底的、成功的,同时舆论也对日本顽固拒绝清算历史的态度提出了各种批评。

德国反思的成功,一方面确实要归功于德国自身传统和努力:如德国19世纪的民主主义传统在战后得到延续;德国战前就已产生的反纳粹主义思潮和运动在战后得到继承;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对德国不断施压、影响其努力方向更是关键因素。例如,战后,饥馑、疲乏的德国面对肢解的危险惴惴不安,要生存、求发展,获取重建援助(马歇尔计划)的实际需要逼使德国人采取了正确的认罪、主动求得和解的姿态。

对于日本,这些主客观条件在战后基本上不存在,相反,那些导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不肯清算自己的战争罪行的因素仍然存在。在各类因素之中,如下几点值得予以特别关注:

一是日本国土面积狭小,是资源、能源存储小国,却是消耗大国,其人均能源、资源消耗量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需求无度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短缺的资源、脆弱的环境形成了日本社会的一个根本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过去和现在日本贪婪对外侵略扩张的心理基础。

二是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日本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本性倾向于扩张的资本与贪婪的统治集团一起都急于搭上以武力确立“世界秩序”末班车。日本通过多次发起侵略战争,获取了大量本国紧缺的资源能源,攫取了大规模剥削他国廉价劳动力的权力。这种民族利己主义的发展思路在今天的日本仍有市场,是日本不肯清算历史、甚至把战犯当作英雄的重要历史渊源。

三是错误统治集团的错误导向。今天在日本仍然存在的军国主义分子作为精英成分进入政界、经济界,甚至进入决策层。这些新旧军国主义分子利用手中掌握的对于国民教育、舆论导向等方面的权力,尽其所能,千方百计地掩盖、歪曲自己错误领导日本、凌虐他国的历史真相,以此欺骗和诱导民众。这是一种极不诚实的态度,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四是当前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失业人口增加,社会矛盾累积。统治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和权力,他们的应对策略之一就是通过挑起历史认知分歧、领土纠纷等,实行危机转嫁,把内部矛盾引向境外,并企图借此绑架民意,为日本进一步扩军备战松绑。

五是日本顽固拒绝清算历史态度的背后还有着外部势力强行介入的影子。在当前,国际社会越来越认同多极世界的理念、反对一超独霸的不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个别不负责任大国为了巩固自己摇摇欲坠的世界霸权,不惜在全球范围内制造多处热点。从这方面来看,日本很不幸地成了该大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可以舍弃的马前卒,被绑上了其亚太战略的战车。客观说来,日本单方面想要摆脱也是极为困难的。

以上正反方面的各种因素都是我们在帮助日本正确认识罪责、清算历史旧账时必须清楚意识到的。吸取德国反省成功的经验,总结日本反省失败的教训,主动创造各种条件,弄清、讲清历史真相,谴责不义战争,力促日本认识错误、清算历史、警惧战争是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责任。

中国日报网记者:您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的走向?

朱剑利:中日关系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存在着诸多超出一般国家之间矛盾之上的问题。其中有三方面主要问题,一是日本从1874年到1945年间对中国不间断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特别是人道主义灾难;二是现阶段日本继续沿用外侵式发展模式;三是个别国家和集团为了一己之私而在两国间不断制造麻烦。

在今天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艰难形成,国际局势日渐复杂,热点地区趋于密集,世界和平受到威胁,有可能爆发各种层次的战争的大环境下,在中日关系发展出现障碍和瓶颈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所作为,促进中日两国关系朝向和平、稳定的健康方向发展。

面对未来,面对后人,我们应该联合世界上一切正义、理智的力量,敦促日本一起承担起历史责任,最终形成一个人道的、对于暴力和侵略具有约束力的历史记忆共同体。

包括日本在内的人类社会必须学会破解传统发展模式中牺牲人权和集体安全的难题,达成基本共识,尊重、敬畏个人和社会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反对战争暴行;摆脱侵略、掠夺的发展“原罪”,跳出“大国者鄙”的道义怪圈;摆脱损人利己的发展模式;反对“新绥靖主义”,反对“祸水外引”;共同建立有效反战、止战机制,挤压战争贩子的活动空间,争取互利共赢,扩大和平发展的受益范围。我们要强调指出的是,尽管在现阶段中日利益共同体难以形成,它却是未来的可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