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达姆“国家恐怖”之后:在钢筋水泥丛林生活

来源:南方周末
2014-11-20 11:33:33

“够幸运”的幸存者

迈亚希习惯于把左脸颊朝向与他交谈的人。他右脸上,一个子弹留下的疤痕清晰可见。

“我中了7枪,1枪在脸上,另外6枪在肩部、后背和腹部。”熟悉了之后,他会这样向你介绍疤痕的来历,语气平淡。

迈亚希大约40岁,身体微胖,相貌平凡。他是一名电视摄像记者,受雇于一家外国媒体。像他这样的伊拉克籍“外国记者”有很多。在巴格达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会场上基本见不到外国人,外国新闻机构派出的大多是清一色的伊拉克籍雇员,据说这是出于安全考虑。

迈亚希人生中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发生在2010年。“当时,我正在鲁巴伊大街拍摄,摄像机架好刚刚2分钟,就听到枪声。”他和另外两名同事赶紧回到车里。一辆红色轿车就在此时疾驰到他们的车旁停下,接着几支装了消音器的手枪便朝他们开了火。

迈亚希遭遇的恐怖一刻,被贾迈勒·艾哈迈德称作“另一种恐怖”。

贾迈勒·艾哈迈德也在媒体工作,“另一种”是相对于萨达姆时代的恐怖而言的。巴格达记者圈流传着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1990年代,一名多次发表批评萨达姆文章的外国记者在自己的住所外被卡车撞死。

贾迈勒总结说:“这是两种形式的恐怖。萨达姆的时候,人们生活在国家恐怖主义的阴影下,这种恐怖是可以预见的;如今的伊拉克,人们对待几乎每天发生的袭击,好像夜晚等待楼板上落下的第二只鞋子,这种恐怖不可预知。”

相对于萨达姆时代的恐怖,今天的记者们失去生命的几率高了,失去生命的方式也变得直接了。

迈亚希伤愈后继续从事摄像工作,因为他和他的家庭需要这份高风险职业的丰厚收入。

至今没有查明是谁向迈亚希开枪,迈亚希在巴格达新闻圈中也没有因为中弹而一举成名。一项非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已有263名记者在伊拉克身亡。偶尔当人们谈起迈亚希时,也只是语气平淡地说他已经够幸运。

除了枪击,所有在伊拉克工作的记者都明白,大家面临的危险还有绑架、殴打、羞辱等等。

枪击是最常见的威胁。在伊拉克的城市街道上,电视摄像和摄影记者通常是不穿戴防弹衣和钢盔的。不是因为勇敢,而是因为常识告诉大家,没有什么足以阻挡M16和AK47步枪的近距离直射。

迈亚希的同事祖拜迪说:“穿戴那玩意儿(钢盔和防弹衣)等于是告诉恐怖分子,你是个大人物,赶紧向你开火吧。”

枪击不仅仅来自恐怖分子。祖拜迪说,站在大街上有时会比躲在车内安全。很多临街的建筑物往往有安全部队的狙击手,神经过敏的狙击手常常会把闪光灯的闪烁误以为是枪口的喷焰而一枪打过来。站在大街上拍摄,起码不会被人误以为在打枪而招致“射击”。

伊拉克安全部队常常禁止媒体报道爆炸袭击现场,原因仍然是安全。“二次袭击”在巴格达是更经常被采用的方式,即先发动一次爆炸,等救援人员和新闻记者赶赴现场后再实施第二次爆炸,以制造更多死伤。

武装分子也不喜欢“负面报道”。所以,常常听说,一些武装组织人员为报复媒体对其的“负面报道”,而在记者驻地附近或者外出采访报道途中发动袭击或绑架的事情。

有时,为外国人工作也会成为极端分子向同胞下手的理由。因此,一些外国驻伊新闻机构为了不“连累”伊拉克雇员,实行外籍雇员与伊拉克雇员在不同地点办公的制度。

今天的巴格达,阴谋与诡诈的味道或许淡了,但死亡的味道却浓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