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财长会议在上海闭幕后,本报记者浏览了多个国际主流媒体的报道,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次,对中国的“冷嘲热讽”少了,不少声音反而纷纷点赞中国的积极作用。甚至有不少西方观察家主动发声,认为G20财长会议虽未达成有效协议,但中国显示了自己的担当与信心。
俄罗斯《生意人报》称,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分别承诺,将为保增长采取新举措,“这让与会者振奋”。该报的总结十分精妙:中国安抚了G20的紧张情绪。
有努力——
向世界传递中国“正能量”
在国际舆论的眼中,G20上海会议释放出的信号是:中国信心不是虚的。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前在上海闭幕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呼吁动用所有政策工具,来回应人们“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所表现出的强烈危机感”。该报指出,具体的政策将由各国自行制定,但“走钢丝的国际协调仍将继续”。
彭博新闻社网站报道,G20用会议公报中“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将保持强劲”的说法显示了并未对中国经济有特别的担忧。美国之音网站报道称,在外界持续担心中国迫切需要的改革是否有足够的进度之际,中国决策者发出的信号显示,他们将对迫切需要的改革措施采取灵活的姿态。
这与本次会议中中国做出的主动积极的沟通“姿态”密不可分。路透社称,中国总理李克强2月26日在向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发表的视频讲话中强调了中国会实施综合的举措,进一步发挥好中国经济潜力巨大、韧性很强、回旋余地广阔的优势。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则报道称,同一天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举行的记者会,则是力图让金融市场放心,中国已计划积极应对经济增长减速。
“中国为它所设定的G20峰会目标赢得了支持,”彭博社称,研究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使用、建立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等,都是中国在G20上取得的成果。
而中国相对中立的货币政策也得到了G20多方的认同。“中国所做的正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合组织希望较高收入国家所采取的行动,”悉尼科技大学澳大利亚—中国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詹姆斯·劳伦斯森表示。
“中国依旧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经济体,”瑞银发表言论称,当前的资本外流一部分是源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前所未有的繁荣。瑞银期待中国继续推行金融体系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放开中国境内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