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欢乐春节”活动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图为皮影爱好者让·吕克演示中国皮影戏《哪吒闹海》。人民视觉
1月25日,在加拿大多伦多的“迎接中国马年春节庙会”上,小女孩将手工春节饰品挂在爸爸的耳朵上。 新华社发
伴随着中国步入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中央的脚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日益全面立体的中国。让中国文化,特别是有着鲜明时代烙印的现代文化在海外走得既稳又远,需要从哪些方面着力?本版邀请国内外名家畅谈感受、建言献策
现代诠释,增进传统文化认同
何慕文,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主任,著名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专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是到了美国能被美国观众认同和理解吗?
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在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工作、普林斯顿大学深造,最后进入大都会博物馆。这期间我一天也没离开过中国书画。在书画作品的研究中,我渐渐了解书画背后的时代风貌、作者的思想境界,还精通了中国的语言文字。
中国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的作品等在大都会博物馆有过展出。但文化背景相去甚远,又极少接触汉字,大部分观众很难欣赏中国古代书画作品,对中国古代陶瓷、青铜器等其他较为形象的器物则较能接受。怎样才能让全世界的观众了解中国书画的魅力呢?
中国的诗书画相通,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即使一个人不认识汉字或不懂篆、隶、楷、行、草等字体,也丝毫不影响他用欣赏绘画的眼光来解读书法。用绘画中的写意泼墨、皴法线条来比对书法中的草书恣意纵横、飞白舞动的笔法,这样书法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策划的《水墨》展在纽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参观者络绎不绝,掀起了一阵小小的中国文化热。我相信,用现代表现形式诠释传统的文化内容,能使一般的外国人逐渐了解并最终喜爱上中国文化,使古老的中国文化以一种新的方式继续延伸。
欣赏中国书画作品需要具备相应的汉语基础和历史知识,一般西方人恐怕难以做到。我希望展出中国艺术作品一定要拿出珍品,数量不一定多,但一定要有代表性,多举办专题性展览。比如今年是马年,就可以搞以马为主题的展览,制作一些作品局部放大的模具、图版,采用多媒体效果,使展览更加鲜活。
艺术属于全世界。中国是中国文物的源头,美国的博物馆众多,双方可以合作展出,在交流中,达到艺术服务于大众收藏的目的和教育职能。同时,伴随展览还应举办一系列配套活动,比如针对专题展览搞一些学术研讨会和专题讲座,使研究人员可以交流思想、丰富学术成果。参观者可以通过博物馆这样的课堂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李秉新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