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社占地面积大约有1500平方米,前门冲着一条约5米宽的小马路,后门在侧边的一个有S弯的高坡小胡同里。瘦高职员带我来到了后门事故现场。
瘦高职员介绍说,小卡车在通过S弯坡路时不小心溜了车,卡车的前脸儿碰到了你们车库出口处的墙角。“真对不起了,请您确认建筑物的损坏程度。”
大概这个S弯坡道经常发生类似拐弯擦碰事故,分社建筑物的墙角不知道从什么年代开始就用厚厚的角铁包裹着。我看不出建筑物有丝毫的损害,开玩笑地说我也没有必要把角铁拆掉再确认内部吧,说还是看看“肇事车”吧。
瘦高职员带我来到坡下,一辆蓝色的日野小卡车的前脸由上往下有一道凹痕,挡风玻璃也相应地有裂痕。几名工人很规矩地站在那里,并直向我道歉。
我方建筑物毫发无损,为了慎重起见,我说:“这么着吧,给我们一个事故报告吧。”此时已中午时分,工人们再次道歉后开着开车走了。
几天过后,三和清运公司的社长铃木宏先生和他的下属带着一份盖有公司印章的事故报告登门道歉,并还带来一盒日式点心略表歉意。
从事故报告我得知,事故是那天早上9点零5分发生的,当时因为我们的后门不经常走人无法确认建筑物的物主是谁,这家公司就找到了分社所在的涩谷区政府清扫局帮助确认,之后,清扫局的人又不辞辛苦地大老远来到现场电话找到了我,前前后后折腾了两个半多小时。
不就是溜车撞到了我们的“角铁”上了吗,实诚的日本人可真够实诚的啦。
这件事触发我想起了另一件很相像的事,不过我方是肇事者。
有一次,一位年轻女记者开车外出采访回来向我汇报,说在返程一处掉头时不小心刮蹭了一座院落的金属推拉门,但是不知道物主是谁,四周也找不到人。
“你没去四邻问问?”
“没有。”
“实在找不着物主,就去找警察确认吧。”
年轻女记者立马又开车返回现场,找到了物主。最后,我们支付了金属推拉门的全额修理费。
说“谎”付出的代价
新华社的记者遍及世界各地,无论是离赴任、回国休假的常驻外记者,还是临时出差从事采访报道的记者,许多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都要途径东京逗留几天,观光购物。
大概是在1991年前后,新华社的两名体育记者到澳大利亚采访一项国际游泳比赛后归途时也要到东京逗留几天,我当时和摄影记者兰红光一大早就赶到成天机场去接机。
成田机场距东京市区80余公里,因班机是6点左右抵达,我们5点多钟就出发了,6点多钟在机场顺利地与这两位同事取得了联系。可是,这两位同事当时却入不了境,因为他们在东京转机停留需要有下一程航班的机票方可获准入境,而国航在成田机场的办事处要等到上午9点以后才开始办公。这让我们很着急,在机场等上3个小时该是个啥滋味啊。碰巧,在机场内我碰到一群大概是来机场进行航务实习的日本女生,一个很机灵漂亮的小女生看到很为难的我们就出主意说:“如果你们说当天航班走的话就能入境了”。殊不知,她的这个主意给我们添了大麻烦,但我至今仍认为她是出自善意。
这两位同事倒是入了境,但护照上盖印的是不能离开成田,而且在傍晚某时前必须离境,并不是给的72小时落地签证。这样一来,两位同事想要在东京逛几天的计划就要泡汤了。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去与驻扎在机场的东京出入境管理局的官员交涉,以求改变签证。
整个过程是相当相当的麻烦(现在想起来那就是不诚信付出的代价),最后我不得不代替我的这两位同事承认我们这么做就是为了能尽早入境,不愿意在机场等上3个小时,当然我也没有将那个善意为我们出主意的女实习生“出卖”,自认倒霉罢了。离开机场时,我看了看表,同样耗了3小时,我被折腾得精疲力尽。
中国有句成语叫“欲速则不达”,日本也有一句意思相近的熟语:如果你着急的话宁可绕远还是走稳妥的路。这件事让我体会到,在日本你最好别做投机取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