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地铁逃票可能成为人生污点
自觉维护个人信用,已成为德国人的习惯。
记者认识的一位德国留学生在中国交流学习一年后回到德国,发现自己在中国使用的手机卡还没有注销。她担心这可能继续产生费用,对她的个人信用产生不利影响,在网上通过各种渠道尝试未果,只好找中国同学帮忙。
德国人的信用意识得益于一套相对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和管理体系。德国社会信用体系涵盖了目前世界上三种最普遍的模式:一是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的公共模式;二是以私营征信公司为主体的市场模式;三是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会员制模式。该体系将各种与信用相关的社会力量结合起来,共同促进社会信用的完善与发展,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从而保障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德国地铁站不设闸机检票口,乘客可以自由出入。坐车买票全凭个人自觉。但这种自觉也有一定的威慑惩罚措施在保障。地铁运营公司的检票员不定期在车上抽查乘客车票,一旦发现逃票,乘客需要支付40多欧元的罚金。逃票行为会被记录到个人信用档案中,成为人生污点,对个人的信誉度造成影响。
德国最大的房地产比价网“Immobilien Scout24”首席分析师米夏埃尔·基弗先生告诉记者,德国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稳定,也与德国银行对个人的经济能力和信用档案的严格审查密不可分。基弗称,如果申请者有严重的不良信用记录,银行可能完全拒绝发放贷款。
日本
不还助学贷款办不了信用卡
日本的个人信用体系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1988年正式建立个人信用信息中心,该中心为非营利机构。中心会员银行必须提供相关信用信息,同时可以共享其中的信息,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信息互换机制。一旦被纳入黑名单,即便还完所欠费用,该黑名单记录也将保留5年,这对个人申请信用卡和各种贷款将产生不良影响。
在日本,年轻人的信用情况尤为令人担忧。他们被登入黑名单的主要原因是智能手机欠费和滞纳助学贷款。
智能手机更新换代日益加速,不少年轻人对新型智能手机渴望强烈。然而,由于智能手机价格较高,大多数日本人是以分期付款的形式来购买。截至去年底,被日本信用担保机构登入黑名单的共1450万条信息中,与手机费用相关的约占两成。
近年来经济不景气,日本不少年轻人要通过助学贷款完成大学学业。文部科学省下属的日本学生支援机构设立了两种名为“奖学金”的助学贷款。从2008年开始,日本学生支援机构作为会员加入全国银行个人信用信息中心,学生在申请助学贷款时必须同意“与个人信用信息处理相关”的条款,否则无法获得助学贷款。如果毕业后连续3个月不还款,该信息将被登入黑名单。相关会员企业将把当事人列入“经济信用低”,当事人不能申办信用卡,或其信用卡将无法继续使用,网购以及银行取款也可能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