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内伤严重 外部干预打开魔盒
利比亚陷入严重困局
8月14日,的黎波里一所油库升起浓烟。
联合国利比亚支助特派团(联利支助团)8月17日发表声明,谴责民兵武装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冲突升级。自7月13日以来,分别支持世俗势力和宗教势力的两派民兵武装在的黎波里国际机场一带持续爆发冲突,利比亚局势全面失控。
2011年利比亚战争结束后,在战争中涌现的民兵武装坐大,再加上利比亚迟迟未能重建正规军和警察体系,临时政府对民兵武装的控制力几乎为零。包括美国、法国、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没有积极斡旋,而是纷纷关闭使馆。利比亚是否将滑向全面内战,令人担忧。
很多利比亚人的部族认同大于国家认同
利比亚地处北非,兼具中东与非洲双重属性,因富藏石油,在卡扎菲政权垮台前,曾被称为“中东与非洲最稳定、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之所以形成当前动荡局面,西方军事干预推翻卡扎菲政权是肇事之因,但也是历史和现实、内部与外部等诸多复杂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传统上,利比亚主要由西北的的黎波里塔尼亚、东部的昔兰尼加和南部的费赞三部分组成,彼此间关联性并不强,各自都建立过王国。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入主北非。16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该地。1911年至1912年,利比亚沦为意大利的殖民地。1934年,墨索里尼将的黎波里塔尼亚、昔兰尼加和费赞三地合并,并取名“利比亚”,这是古希腊人对除埃及以外的北非的称呼。二战期间,利比亚被英、法两国占领,实行分治,直至1951年12月24日才被允许独立建国,并沿用利比亚这一称谓。
利比亚长期被外来人统治,迄今建国只有短短63年。独立之初的利比亚,很大程度上是由部落社会直接过渡而来,国家整合任务远未完成,而这一特征在独立后数十年内并未发生重大改变。在卡扎菲执政时期,虽对部落社会进行了改造,使得大多部落民由游牧生活变为城市定居,但部落的广泛社会影响依然不可小视。
由部落主导的利比亚社会,既无民主传统,也缺乏国家认同和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对很多利比亚人来说,部族身份远大于国家认同。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利比亚仍有数百个部落,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30多个。卡扎菲长期操纵部族关系,部落间关系恶化,导致矛盾与冲突在他死后集中爆发,部落政治抬头,成为当前乱局的重要冲突源。因此,利比亚实际上一直挣扎于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