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日本像德国一样正视历史越来越不现实(图)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08-15 00:00:00

  要求日本认罪的外部压力渐弱

  总而言之,日本之所以不愿像德国那样认罪和道歉,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并不认为这场战争是个错误,同时也没有足够大的外部压力迫使他们改变认识。

  如今,距离二战结束已近70年。要求日本政府认罪的内外部压力似乎都在变小。从内部来看,战后长大的日本人缺少对二战历史的正确认识,或者即便知道,也认为这些都已过去,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有这种历史认识和态度,他们可能既不会认罪和反省,也不会要求政府这么做。日本社会内部虽有谢罪和反省的人士,但终究势单力薄,不足以改变整个社会的趋势。从外部来说,想要依靠国际压力来让日本政府正视历史,也已经越来越困难。以日本最近解禁集体自卫权为例,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已明确表示支持,澳大利亚总理还近乎谄媚地将日本称作“国际公民典范”。就连当初曾遭到日本侵略的菲律宾和越南等国,也表示了支持。这或许让不少人感到惊讶,但也只是国际社会对日本态度的一个缩影,或者说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英国BBC近年来的调查都显示,日本的国际形象甚佳,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眼中。根据BBC今年6月公布的全球民意调查,以各国对世界的影响积极与否来衡量,日本的国际形象排名第5,中国的国际形象排名第9。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对日本持积极看法的比例更是接近或超过了60%,远超国际平均水平(48%),只有德国(28%)是个例外。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今年7月14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除了中韩之外,东南亚国家对于安倍的外交政策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们可以质疑这些调查的中立性和动机,但却不应忽视与中国崛起相伴而来的国际局势的改变。近年来,日本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起炒作“中国威胁论”,四处推行“价值观外交”,近来日本又配合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利用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开展针对中国的军事合作。这些举动能够取得“成功”,似乎向我们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即:认为中国崛起会挑战当前世界秩序的人,可能比担心日本修改战后国际秩序的人还要多。因提出“软实力”而闻名全球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近日撰文,把朝鲜和中国称作区域安全的两大威胁,对安倍解禁集体自卫权却给予肯定,这便是一个代表性的例子。听起来这让人感到不愉快,但却是需要我们认真面对的事实。

  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期待日本像德国一样正视历史,已经越来越不现实。战后曾经有过的这样的历史机遇,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日本可能只有像德国那样再次品尝到战败的苦果、恶果,才有可能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当然,没有人愿意走到战争这一步,但又有谁能够提出化解历史困局的良方呢?日本越是选择遗忘和否定历史,中国就愈发要刻骨铭记,由此产生的矛盾,让中日关系一再陷入僵局。如果日本真心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就不应再言行不一地空摆姿态,不妨先归还钓鱼岛,然后再一起坐下来谈谈让历史成为过去的议题。问题是,孤立狭小的日本列岛,能孕育出具有这般宽阔胸襟和远大视野的政治家吗?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