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对战犯的清算程度不同
德国在战后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这四国在占领区推行了去军事化、去纳粹化、去垄断化和民主化改革。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成立后,当年曾遭到纳粹党强行取缔和迫害的政治对手(如基督教民主联盟、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上台执政,继续追查和审判纳粹罪犯,推进德国去纳粹化的进程(参见2014年7月16日本版文章《日本为什么不能像德国一样成为“正常国家”》)。这是德国战后能彻底清理纳粹历史的政治基础。更为关键的是,德国战后出生的一代人因为没有参加过战争,并且接受了正确的历史教育,比上一代人做得更好。待到他们成为社会的主体并接管了政府之后,对纳粹的批判和反思遂成社会主流,甚至通过立法得到制度化。
反观日本。美国在战后允许日本保留了天皇制,没有追究头号战犯天皇的战争责任,也没有对军国主义进行彻底清理,还允许一批昔日的军国主义分子掌管日本政府。这导致日本未能对二战罪行进行彻底反省,还妨碍了对下一代进行正确的历史教育。近年来,一批在战后出生、缺乏正确历史观的政客接管了政府,其中有不少人还是著名军国主义分子的后代(如现任首相安倍),他们的祖父辈曾是当年那场侵略战争的主导者或参与者。所以,他们不但不愿认罪,反而一再掀起历史翻案风,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内外部舆论对日本态度不乏纵容
国内外社会舆论对于两国如何对待战争历史的态度不同。日本右翼政客一再公开否认、歪曲或美化侵略战争,国际社会似乎并不真正关心,也不像中韩那样担心日本军国主义卷土重来。不仅如此,根据汪舒明的分析,西方主流舆论还有明显的袒护日本的倾向,在批评日本右翼历史修正言论的同时,也一再报道安倍的“对话”表态,让人觉得反而是中、韩两国政府死抓着历史问题不依不饶。日本国内除了少数民众和团体抗议之外,大多也对右翼的怪论听之任之,甚至拥护和支持。
可以想象一下,倘若德国政府高官公开否认种族大屠杀、美化纳粹统治,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应?估计不仅国际社会(特别是掌控西方舆论喉舌的犹太人)不会答应,德国国内民众也不会答应。1969年,德国总统吕布克因被曝光曾在纳粹时期作为一家企业的工程师参与设计过集中营而受到舆论攻击,不得不提前辞职。2007年,电视主持人和作家赫尔曼对纳粹时期的家庭政策表示了赞许,尽管她在同一段话中明确批评和否定了纳粹统治,但还是受到舆论批评,并被电视台解雇。德国社会对纳粹的这种“零容忍”,是多年来通过教育和立法双管齐下的结果。德国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让中学生全面了解纳粹历史,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公开赞同、否认或粉饰纳粹罪行和纳粹统治的言论,在德国是严重的违法行为,违反者可被处以5年以下监禁或罚金。这是日本所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