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互利共赢的本质没变

来源:人民日报
2014-07-09 00:00:00

  拉迪:许多年来,经贸关系一直是美中两国关系的基础或“压舱石”,主要是因为相对于外交和安全问题,两国的经贸关系波动较小。由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美中经贸也更趋复杂。美国和中国在许多经贸议题上的互动,已经不仅限于单纯的双边范畴。

  肖炼:中美经贸关系呈现如下新的特点:一是双方经贸关系受到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冲击。例如,笔者与美国能源基金会合作的学术成果表明,美国能源部与中国能源部门具有十分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共同推进节能项目,有利于节能减排和改善环境,美方态度也十分积极。但是,该项目资金需经美国国会批准。美国会议员说,我们为什么要资助美国未来的潜在竞争对手,该项目最终被迫停止。二是美国“草根”、西部地区、州县地方政府对发展中美经贸关系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而美国“精英”、东部地区(尤其在华盛顿)、联邦政府却带上“有色眼镜”看待当下中美经贸关系。三是中美双向投资规模与其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大国地位不相称。中方对美投资仅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2.6%,相当于美国吸收外资的0.7%;而美国对华投资只占其海外直接投资的1.2%(4.5万亿美元)。尽管去年美国在华企业利润率有所下降,但90%受访在华企业利润率仍超过其全球平均水平。这表明中美经贸关系还存在巨大潜力。四是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正延伸到制订区域贸易体系规则甚至制订全球贸易体系规则上。

  中国GDP总量超过美国是本世纪将要发生的事件,但中国人均GDP超过美国恐怕下一个世纪都难以实现。如果把中美两国放在势均力敌的对手地位,中美经贸关系的竞争将多于合作;如果客观地把美国放在发达国家的地位、把中国放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中美经贸关系的合作将多于竞争。与美日、美欧经贸关系不同,美日欧经济结构类似,充满了竞争关系,而中美经济结构是互补的、合作共赢的关系。中美经贸结构互补性的规模效益是无法取代的。

  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应从地区经贸合作做起,在亚太地区形成良性互动

  陈凤英: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是当前中美经贸关系中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以美为首正在谈判的TPP没有中国,而在亚洲正在筹建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则没有美国。在亚太区域经贸合作中,没有中国肯定是一个不完美的架构,而在地区经贸合作中如果不考虑美国这个第三方因素,同样也不现实。借助TPP重返最具活力的亚太地区,是美国构建TPP的战略目标。时任美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明确表示,TPP与美国外交政策的广泛利益相辅相成。美借助TPP牵制中国在亚洲有所作为的意图显而易见。奥巴马总统希望通过与亚太中小国家一道,制订一套新的国际竞争规则,由此规范中国,限制中国在全球化中“搭便车”,迫使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