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5:习近平外交战略结硕果 中国影响力迅速上升
2015年,“一带一路”不仅成为中国的关键词,也是国际社会的一抹亮色。“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全线核心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欧盟国家等,它们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国家。第二,区域内核心国家,如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南亚的印度,南欧的土耳其,东北亚的日韩,中东的沙特、伊朗、以色列等,它们的态度往往对区域内国家有深刻的影响力。第三,沿线的其他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体来说,上述国家对“一带一路”多持支持态度,它们非常看重中国的投资能力和消费市场。
2015年12月3日,在泰国曼谷,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晓涛(前排左二)与泰国交通部部长阿空·丁披他耶拜实(前排右二)共同签署框架文件。中国与泰国政府3日签署铁路合作框架文件,为中泰铁路合作项目早日落地打下了坚实基础。根据这份文件,双方将以设计、采购、施工方式实施中泰铁路合作项目,并成立合资公司负责投资及铁路运营,中方将向泰方提供技术许可、技术转让、人员培训和融资等方面支持。(新华社记者 李芒茫 摄)
“一带一路”是对传统理念的超越
在国内,中华民族长期存在“中原中心主义”,即在中国版图上始终有“文明&野蛮”、“内正统&外蛮夷”的严格区分,而“后者需要被教化”,这一范式会周期性地约束中国的文明型崛起,导致中国经济与社会顽固地存在“排他主义的地方化倾向,以及保守主义的本地化倾向”。
在国外,国际社会长期存在“中心-边缘秩序”,这一秩序在国际政治上的特点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以“典型欧洲范式”的主权国家框架去规范世界不同的政治主体;这一秩序在全球经济上的特点是:以全球化为核心、以“资本主义范式”的“中心-边缘”框架去约束世界不同经济体,其内在逻辑是“中心侵蚀边缘”、“边缘依附中心”。
“一带一路”是对上述传统理念的一种超越,路、带、廊、桥等“去中心”(Decentralization)的中国式话语开始崛起,代表着平等、包容,代表着国际社会的“非极化”发展倾向。“互联互通”开始成为一种时尚,“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中国式文化与哲学思想开始备受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