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中国日报网10月30日电(远达)日本《外交学者》10月28日发表副编辑Shannon Tiezzi题为《中欧外交周》的文章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周访问了英国,成为十年来首位访英的中国国家主席。而习近平的英国之行只是中国与欧盟国家一系列外交活动的开始。
德国总理默克尔(10月29日-30日)和法国总统奥朗德(11月2日-3日)相继访华。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已经在10月26日与习近平举行了会谈。在这一点上,习近平访英是更大背景的一部分:中国与欧洲(尤其是欧盟)的关系整体上在不断发展。
10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默克尔举行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1世纪以来,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在经济方面最显而易见。欧盟委员会的一份材料说:“20年前,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几乎为零。”201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4673亿欧元。今天,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与此同时,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
布鲁塞尔认为双方关系具有更大潜力。欧洲各国政府尤其热衷于进入前景广阔的中国服务业。
10月29日,李克强总理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人民大会堂共同出席亚欧会议框架下残疾人合作暨全球辅助器具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图为在开幕式之前,两位总理在无障碍体验中心的辅具展厅见到9岁女孩张译文,关心询问她戴上人工耳蜗后的感受。(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中国宏大的战略构想大大推动了经济交往的总体趋势。最明显的是,“一带一路”归根结底是将中国与东亚和欧洲连接起来的计划。这意味着欧洲对中国来说将是一个战略地区。习近平的英国之行证明西欧可能越来越愿意登上“丝绸之路”列车。
一个能说明问题的迹象是,欧盟28个成员国中已经有14个成为亚投行的意向创始成员国。非欧盟国家挪威和瑞士也已经签字加入亚投行。
中国还将欧洲视为其“走向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希望它的企业在国外经营中获得经验,在重要行业中树立较高信誉。中企还需要额外的技术转让来继续提升其在供应链上的层次。在这些方面欧洲对中国来说都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因为美国一再表示它对允许中企进入关键部门持严重保留意见。
(编辑:周凤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