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中国需以战略耐心应对日本

作者:爱新闻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8-12 11:27:33

学者:中国需以战略耐心应对日本
 
2015年7月16日,一名抗议者在东京国会大厦外呼喊口号,抗议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安保法案。

中国日报网8月12日电(信莲)去年习近平主席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会面后,中日关系是否改善了?那次重大会晤后,中日关系的起伏不定都归咎于保守派安倍的变化无常。

诸如安倍的保守分子不仅在历史问题上和中国有分歧,而且与美国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冲突。安倍的外交受到意识形态的局限,这是因为他易变的外交手段是日本国内政策的副产品。但安倍对日本利益的理解似乎以现实主义为基础。

安倍政府是否能取得国内的坚定支持直接影响其对华政策。2006年安倍第一次当选首相后,停止参拜供奉着包括14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虽然他首次当选首相后,中日关系得到改善,但这并不是他决定停止参拜靖国神社的初衷。安倍谋求的是利用改善中日关系的努力实现连任。

2013年,自由民主党在参议院选举中获得多数选票。安倍认为,只要得到日本人民的支持,他便能随心所欲。因此,他于2013年12月26日再次参拜靖国神社,对中国和韩国的强烈抗议置之不理。

安倍还利用日本人民的授权,将日本变成一个违反了二战后世界秩序原则的“正常”国家。而建立该秩序的则恰恰是其强有力的盟友美国。日本甚至将其与美国的结盟视为其在亚洲高人一等的砝码。事实上,安倍认为日本优于其亚洲邻国,他甚至借用西方诸如民主、自由和人权等口号,以证明日本是“发达国家”。这些做法与二战前日本统治者的行径如出一辙。

安倍在2006出版的《致美丽的国家》(Toward a Beautiful Country)一书中毫不掩饰其对中国的鄙视。他嘲笑很多研究中国的日本学者已爱上中国,并坚持声称日本应加强与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的关系,而不是发展对华关系。对安倍来说,中日关系只是他赢得日本人民支持的手段,而非目的。

去年,安倍迫切寻求和中国领导人见面,这是因为当时他正失去国内民心,且美国也向他施压。毫无疑问,他本人并不打算改善和中国的关系。

与安倍这样的领导人打交道,中国既不应期待日本会为战争历史道歉或是主动伸出橄榄枝,也不应认为日本已准备好军事对抗,遏制中国崛起。

安倍无意与中国和解,或是爽快承认日本的战争历史。但他也没有军事对抗中国的力量和意志,因为他知道,日本在美国的军事监督下已“落后了20年”,失去了力量。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日本目前的实力还不到其20世纪30年代的水平。

安倍想要的是一个作为“正常”国家、且军事实力优于中国的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一直在与中国一争高下,这一竞争心态至今没有改变。

同日本发展稳定关系是中国亚太战略的重要内容。日本正在经历困难的转型期,即使在美国“控制”下饱受羞辱,却一直坚持和美国结盟。

有邻如此,为了应对后安倍时代的日本,中国需采取战略性忍耐,等待日本改变并向其邻国明确日本自身的战略意图。

(作者:张望 日本早稻田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齐磊 周凤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