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国设法吸引人才回流 高校改革任重道远

作者:远达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11-26 16:06:54

英媒:中国设法吸引人才回流 高校改革任重道远

2013年12月19日,在中科院学术会堂,中科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白春礼(右)为新当选的院士施一公颁发院士证书。当日,中国科学院2013年当选院士证书颁发仪式暨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公布了新当选院士名单,共有53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平均年龄54岁。今年还选举产生了9名新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目前外籍院士总人数达到72名。(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中国日报网11月26日电(远达)人才培养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英国媒体发表文章指出,中国政府近些年来推出一系列吸引人才回归国内大学的措施,起到一定效果,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中国高校的改革正在进行当中,多数院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英国《经济学家》11月21日报道称,瓷器、山水画、题字装饰着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的办公室。看着这些装饰品,外人很难想象施一公曾在美国生活18年。上世纪90年代初,施一公成为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的一员,远赴美国攻读研究生学位,并最终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却开始觉得自己只是祖国繁荣景象的“旁观者”。2008年,40岁的施一公回到中国。他是最著名的归国学者之一,也是政府在经济腾飞之际,着力推动学术相应发展的象征性符号。

自上世纪70年代起,外派留学生就成为中国提升教育水平的主要方式。至今,中国的留学人员超过300万。在世界经合组织成员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中,中国留学生人数占国际学生人数的20%以上。超过1/4的中国留学生选择了美国。

每个国家都会外派留学生。但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大部分最优秀的人才都留在了国外。教育部数据显示,归国者仅1/3;其它机构统计的结果则更少。美国橡树岭科学与教育研究所某学者今年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于2006年获得美国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中,有85%留在美国。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就推出了一系列吸引人才回归国内大学的综合措施,例如,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金、晋升机会、工资保证、住房津贴,甚至免费住房。一些高等学府还为专业学者建造了廉价的租房和住房。而这些计划也适用于非华人的外国人才。

然而,中国多数高等院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期刊》世界大学前100强排行榜中,中国仅有两所大学上榜。上海交大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500强中,中国仅有32所入围。此外,尚未有中国籍学者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对此政府非常担忧。

然而,引入外流人才不足以让中国变成学术巨头。许多归国人才有兼职现象。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崔大伟的研究结果显示,因“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归国的教授中,有将近75%保留着其它岗位。这种策略让教授们的名声更加响亮,但无助于他们的学术研究。政府的人才引进计划,引进的一般是那些已经过了研究高峰期的全职教授。

对中国而言,在国内培育人才尚有很大困难。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曹聪认为,国内海归人士获得更高薪酬的现象诱发了一些人的不良动机,导致那些最有才华的人认为应该在国外度过研究的黄金时期。

中国国内的学术研究受政府的影响较大,很大一部分科研经费由缺乏科研项目评估经验的管理人员分配。科研奖励的分配存在重量而不重质的问题。这种现象使得科研人员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刻意避开那些费时的、结果具有开放性的项目。

今天的情况要比过去更鼓舞人心。一些改变了聘任制度的高校已经能更方便地引入外国教授。北大院系的聘任和晋升机制现在都按照国际评估标准进行。

在清华的一些学院,如施一公的清华生命科学学院,终身职位已经获得私人资助。在一些精英院校,助教的年薪为七八万美元,其中超过80%的薪酬来自私人捐款。不过,中国全国2400多所大学及研究机构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已经实行了改革。

(编辑:周凤梅)

延伸阅读

驻英大使:蓬勃的中英关系助推两国留学交流

美媒:中国赴美留学人数持续增长 两国均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