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1月11日电(欧叶)《中国日报》11月10日刊登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金永明的评论文章,全文如下:
11月7日,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与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局长谷内正太郎在北京就提高双边关系达成了四项原则。这不仅为两位经济体领导人在亚太经合组织的会面创造了条件,而且为双边关系的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四点处理和改善双边关系的原则性协议,其内容、含义和意义如下:
首先,双方必须遵循围绕着这四项政治性文件体现出来的原则和精神。这些原则和精神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是处理好中日关系棘手问题的最佳方法,是形成互利互惠战略伙伴关系的最佳途径。
这四份文件将双边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睦邻友好关系提升至持久和平友好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和互利互惠战略伙伴关系。
这些文件不仅定义了中日关系的性质,而且为发展双方外交关系定下基本原则,如反霸权与和平解决争端原则。
中日关系的目标是和平共存,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和平共同发展。
第二,两国本着“为了未来正视历史”的精神,就克服政治障碍达成共识。该共识有力地保证对历史的正确理解,这对修补中日关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毫无疑问,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已经成为恶化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过去的经验已经表明,如果双方没有进行协商,相互理解,或者达成政治互信,那么将无法遵循这些政治基础,任何发展双方关系的想法都是空想。
“为了未来正视历史”是指核实历史事实,重视问题的历史基础。这四份促进双方外交正常化的政治性文件非常重视尊重历史事实,重视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两国之间的问题和争端。
第三,基于公平原则的协商和沟通,以及创立一种机制来控制和处理中国东海的航海航空安全问题,在解决诸如钓鱼岛争端等问题上是非常必要的。
两国都认为,近几年来各自都采用了不同方式去缓解钓鱼岛问题,更重要的是,双方一致同意要通过对话和具有建设性的危机管理,以及通过控制机制来避免局势的恶化。这些都是保障中国东海的海上和航空安全的重要举措,而且,都需要尽快实施。
日本政府对钓鱼岛争端的否认,以及两国先前对“搁置此争端”的共识,是解决钓鱼岛问题的主要障碍。日本政府对钓鱼岛的“国有化”行动,加重了摩擦和紧张的局势,将两国推向对峙局面。
希望这次达成的一系列共识可以引领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实现有效的对话和协商,促进中国东海海空安全机制的形成。
第四,将共识转化为行动还需要时间。希望中日关系马上实现大跨步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这就是为什么两国同意使用多边渠道来重启双方政治、外交和安全对话。
中国和日本需要创造更多的机遇和条件来实现各种各样的政治、外交和安全对话,因为两国大多数的分歧和争端集中在这三个领域。如果在这些领域的对话保持良好,就可以逐渐地扩展到其他领域,比如历史,文化和经济。
对于中日领导人来说,在北京的APEC会谈是重建双方政治互信的重要机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见面,他们可能会提到重回互利互惠的双边关系战略原点,并建立海上联络机制,防止中国东海发生意外的海上或空中事件。
用实际行动履行四项原则,特别是在关键问题和敏感问题的解决上,是恢复中日关系的核心。只有当中日两国齐心合力,双边关系才能进入预定轨道。
(编辑:刘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