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0月27日电(远达)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围绕法治问题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讨论,会后,中共中央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公报。有外媒报道说,该公报总体上介绍了中国的法律体系改革,强调了宪法的重要性。
《外交学者》杂志10月23日发表该杂志副主编Shannon Tiezzi的分析文章称,四中全会公报的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正如预料,中央委员会采取行动,减少了地方官员对法律体系的控制。公报指出,中国将设立巡回法庭,有效切断地方法官与地方党委官员之间的直接联系。尽管巡回法庭仍将受党委领导,但此举将使低级别官员难以徇私枉法。此外,公报承诺将“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这又是迈向减少地方官员对中国司法体系控制的关键一步。
中共还表示将把法治建设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从现在起,实施法治的成功与否将成为考核政府官员的重要因素,这意味着官员的升迁将部分取决于他们对法治表现出多大程度的尊重。官员考核的方法目前尚不清楚,而且法治建设只会是未来用于考核官员诸多因素中的一种。不过,公报还承诺将设立某种机制,“记录”那些试图干涉司法案件的官员。公报警告称,这些官员将被公开点名。
第二,公报承诺将增强政府的问责制并提高透明度。公报承诺将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这一新机制将包括“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中共还将努力提高政府透明度。
这两大举措符合习近平对改善干群关系的重视。习近平的“群众路线运动”同样强调官员需回应人民的需求,一是为了有效治理,二是为了改善党的形象。在另一项旨在更积极回应人民诉求的举措中,公报承诺将“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北京一直在渐进性地扩大公益诉讼案件的范围,尤其是围绕着消费者权益保护和环境问题的公益诉讼案件。如果能有效实施,这些诉讼将对大型企业与地方官员的勾结提供非常必要的约束。
第三,四中全会尤其强调中国宪法的重要性。公报延续了这个趋势,它指出宪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公报还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健全宪法实施制度。”公报还特别要求,应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宪法监督制度。
(编辑:周凤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