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交流与互鉴:文明交往的新准则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学者)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访欧期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系统阐述了各种文明应交流互鉴的观点。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要秉持文明是多彩、平等和包容的原则。他呼吁世界不要从“文明冲突论”的视角看待不同文明,而是要基于文明交流、互鉴的事实。唯其如此,“和平理念的种子才能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习主席的这篇演讲,对于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以及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相处,具有原则性的指导意义。
首先,文明是独特的,要在特定的历史积淀中认知文明。中华文明独特的气质和情怀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写照。中华文明积淀了诗词歌赋的文雅与风骚;蘊育了唱念坐打的志趣与爱好;造就了让今人惊叹的兵马佣、长城等世界奇迹;拥有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四大发明;培育了和而不同、厚德载物的人文理念。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轴心时代”的论题。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在北纬30度上下,形成了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出现了不同的文明,各个文明都诞生了伟大的精神导师,这些文明一直延续到今天,奠定了今天主要文明形态的基础。在那个生产力很不发达、交通极为不畅的时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很少。各个文明基本上都是在其独特的地理、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孕育和发展的,文明独特的基因或遗传密码因此而形成并代际传递。中华文明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历经千年而不中断,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次,文明是相互交流的,要在世界文明的坐标体系中认知文明。中华文明既是独特的地理与人文蕴育使然,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中华文明具有开放的情怀,它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并非仅从资本主义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才开始,也并非源于被动与无奈的卷入。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往史可以追溯至更为遥远的时代。在世界历史还没有步入公元元年时,中国就开始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和国家开始了交往。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活跃期。这一时期的开放、交流使中华文明蜚声海外,走向世界。事实上,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是很普遍的。罗素在《中西文明比较》中言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世界文明的演进史表明,文明间的互动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动力源之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不同文明交流互动,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如果置文明交流、互鉴的事实和要求于不顾,盲目要求文明的纯粹或者本土文化,是一种画地为牢的自欺欺人,也是逆世界文明发展潮流而动。其结果是文明并不会因此而停止交流,倒是一些极端的思想和势力要退出历史舞台,消失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再次,文明是包容的,要在文明包容的理念与事实中认知文明。不同文明中的确有异质性因素的存在,但这些异质性因素并不是冲突的必然起因。不同文明间并不存在发生冲突、导致战争的必然逻辑。冲突并不是发生在不同文明背景的广大民众之间,而往往是极少数有不同文明背景的极端分子所制造。纵观近代人类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冲突,发生在同一文明之内的倒不少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有一些冲突,并不属于文明的范畴,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这是意识形态冲突的结果。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表现了以亨廷顿为代表的西方知识分子对美国绝对优势衰落的担忧与恐惧,它是一种看待国际冲突的新视角,但并不是一种认识和处理不同文明间关系的分析范式。包容,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征。对于外来文明,中华文明几乎从不拒绝,很少排斥,多是礼遇有加,并且总是努力把外来文明融入自己的发展进程之中。正是这种“海纳百川”与“不择细流”的包容精神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厚重和辉煌,让中华文明渊源流长,生生不息,既能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力量、支点,又能不断实现文明的进步与自新。
最后,文明是平等的,要在文明的互鉴中认知文明。习近平指出,“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纵观世界上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其原因无外是自以为是和固步自封。盲目抬高自己的傲慢及贬损其他文化的偏见均是不能平等看待自身与他者的表现。文明均是在不同地理、人文环境中内生,任何一种文明反映的均是特定地域人们的理念与价值取向,没有普世的文明。西方文明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绝不可轻视,其精华部分仍然会为世界其他文明所借鉴。但“西方轴心论”的观点则已为多文明共存的事实所否定。其他文明的繁荣和兴起并不意味着西方文明的衰落。只要不抱偏见、坦然接受文明平等的理念,就能理解文明共存和文明互进的道理。文明的多样性之于人类社会就像生物的多样性之于自然界一样,人类文明共存的结果是共荣,而不是某一文明绝对地处于优势和领导地位,更不是某种单一文明统治人类。习近平主席借用中国古诗“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形象地表达了文明平等、互进、共荣的思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也要求在各种文明间确立平等、包容、交流、互鉴的新理念。习近平主席的演讲阐发了一种新的文明观,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平和与包容,也展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只有积极倡导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借鉴、交流、学习和创新,世界文明的未来才会有光明的前途。唯其如此,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
相关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