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来自台湾的设计师庄宁(左)与来自美国的学生安莉莎亚(右)等交流创意产品。当日,35名来自中美高校的青年学生在福建福州“海西动漫创意之都”海西(网龙)创意产业园完成了创意、文创理念的集中培训和学习。海西(网龙)创意产业园是福建省6大重点创意产业园区之一。(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中国日报网9月17日电(远达)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整个世界都想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有外媒分析称,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都在着手投资培养“中国通”,而世界竞争格局日益变化,“中国通”已是一个动态过程,如果不清楚中国要什么,就恐怕很难修炼得道。
新加坡《联合早报》中国早点专栏9月17日发表顾功垒的文章称,中国学生学习特别认真,可以在图书馆开门之前就去排队,为的是占到一个好位子。
上周二,2014中美青年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这次官方组织首次把论坛的规格提升到国家层级。论坛前在复旦大学举行的交流会上,一名美国留学生以上述观察表明中美学生在学习文化上的差异。令美国留学生印象深刻的,包括中国有很多考试和文凭至上的现象。
另一名美国小伙子补充说,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大家关心的还是假期能否找到锻炼人的实习机会。这是因为美国社会看重学生的课外活动表现,看重主管为实习生所写的就业推荐信。
他说,公司以不同的标准衡量一个大学毕业生和实习生。如果在大学期间去实习,第一天无所事事可以被接受,但想象正式工作第一天时不知所措会多么尴尬,“而且实习期间犯错,成本比当正式员工犯错来得低”。
美国学生自然流露的生活观察与体会,说明了中美经过30多年的官民互访后,双方的教育体制、社会文化特性,依旧保有各自的不同,让美国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懂中国实非易事。
美国十万强基金会掌握的数据显示,去年有23万5000名中国学生到美国实习,到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仅2万5000人;中国留学生通常到美国学习四年学士课程,甚至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而美国留学生大多只到中国浸濡一两年。
这个非盈利组织2009年在奥巴马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以实现到今年底之前,有10万名美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交流。完成这个目标不困难,但中美学生交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时间长度上来看,仍然存在明显的失衡。
美国十万强基金会副主席特纳(Travis Tanner)认为,基金会不会刻意强求美国学生延长在中国学习的时间,但会鼓励社区学校和技校学生到中国交流:“我们希望能培养出更多的‘中国通’,更具就业市场竞争力,今后成为美国企业的中高管,为中美关系尽力。”
不谋而合的是,上海美国商会本月初举办了首次美国中小企业论坛,期望此类活动让中小企业商家逐渐看懂和吃透中国市场。
的确,中国日益庞大的中产阶级市场和若干年后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潜能,已经让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都着手做一些新的、务实的工作,投资培养“中国通”。
询问多名到中国工作十几年的美国和新加坡商人对“中国通”的认识,他们的感悟类似:“如果你想改变中国,那就错了。”
这些老姜都自谦不是“中国通”,认为自己在异乡生活多年没有被完全同化,遵从自己坚持的一些原则是需要的。他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提出,大家都赚钱,可能是实践证明最好的双赢结果。
一名美国商人就说,如果外企能在中国盈利,那么会算账的商人自然就不会错过这个市场。
当然,美国和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侧重不同。有学者就指出,注重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国未必对注重金融服务发展的美国有吸引力。而对于今日中国来说,如果外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转移,双方或无法回避合作上的鸿沟。
世界竞争格局日益变化,“中国通”看来已是个动态过程,如果不清楚中国要什么,纵使你再怎么一厢情愿跳离自我的舒适区域(comfort zone)、自讨苦吃或甘愿碰壁交学费,恐怕未必修炼得道。
随着中国的阶梯式开放,大家都愿意进驻这个市场并在此大兴土木,但是不是能真正达到让彼此都舒服的互惠互利,不但装得下对方,还与之共进,那种境界,或许就像一些有心人把枕边人的呼噜声当做温柔的吟唱,陪伴入睡吧。
(编辑:周凤梅)
延伸阅读:美智库:避免冲突加强合作 中美关系将成东亚安全秩序支点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网站发表题为《2030-2040年美国军队亚洲战略》的研究报告,称中美关系对美国的全球利益极其重要;在未来20多年,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将成为东亚安全秩序的支点。【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