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买方世界的中国市场

作者:远达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08-26 17:22:17

英媒:买方世界的中国市场

这是上海自贸区内一家物流企业的分拣大厅(2013年11月29日摄)。截至2013年11月底,上海自贸区内共办结新设企业1733家,其中外资企业58家,内资企业1675家。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已吸引48家持牌金融机构入驻,另有200多家无需金融牌照的金融信息服务、资产管理机构确认入驻。自贸区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中国日报网8月26日电(远达)当今世界正在变成真正的买方世界,而“中国市场”具有巨大的经济容量和活力,对全球产生越来越重大影响。有外媒分析称,习近平主席早在2013年已经清楚揭示了有关“中国市场”的概念内涵。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8月26日发表中国安邦集团研究总部撰写的文章称,中国是“世界工厂”这不是新闻,但“中国市场”对世界来说,依旧是个新闻。

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冷战结束以来,原来的两极世界迅速瓦解,形成了单极世界,在这种条件下,冷战的铁幕瓦解,全球化迅速形成,提升了生产力,提升了效率,也为世界创造了财富。在全球化的这波浪潮当中,中国的东南沿海迅速成为世界地缘政治学家眼中的黄金海岸地区。印度经济的潜力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东盟以及拉美经济也在重振旗鼓,最重要的是,这些金砖国家以及经济的后起之秀,都在寻求出口产品,引进资本,也就是说中国成为了全球化的创富样本,而世界各地都在力争成为世界工厂。于是,我们的世界变成了真正的买方世界。

问题在于,这样的世界,竞争的通道太过狭窄,甚至可以说拥挤不堪。在这个买方世界当中,富有价值的、含金量最高的东西,不是商品的廉价和丰富,而是经济总量和购买力,也就是说,能够说了算的,能够起决定作用的是消费的总实力。

有关“中国市场”的概念内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就已经清楚揭示,只是中国的经济部门尚未意识并且跟进。习近平指出,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有可能超过4亿人次。这是一幅清晰的战略图景,有待中国政府部门和商界清醒地认识。

2009年,中国的货物出口和进口双双超越德国,成为当年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10和2011年,中国、美国分别保持出口第一、进口第二和出口第二、进口第一的位置,而美国则保持着进出口总值第一的“桂冠”。但从2012年的贸易数据来看,中国的总值排位已经发生了跃进,中国基本确立了在货物进出口总值方面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的全球地位。这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的中国,实际就已经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大买家,这在买方世界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有人认为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还可以看看进一步的中国市场的经济容量和活力。

首先,中国持有的美债,如果以1.13万亿美元计算,规模排名世界第一。美债影响到美国长期利率表现,影响很大。其次,外资企业在华利润,十几年来有2000亿美元。以美国通用汽车为例,国际部门是少数赚钱的部门,但利润的一半来自中国。德国大众,最大的市场就是中国。第三,中国的181家外资银行总利润增长迅速,仅在2010年-2011年度,就从77.8亿元增加至167.3亿元人民币,而且外资银行在中国利润增长的同时,其资产总额增长了24%,达到2.15万亿元人民币。第四,外资在华股权投资价值,据不完全统计,1979-2008外资在中国就投了8500亿美元。第五,外商在华资产的价值猛增,根据不完全的统计,500家最大外商在华资产就超过2万亿人民币。也许现在可以这样说,中国市场对西方具系统重要性的企业均有重大的影响,从汽车、医药、飞机到金融资产,均是如此。

那么,该如何认识“中国市场”呢?最大的问题在于认识和战略协调能力,没有“中国市场”的顶层认识,就没有“中国市场”的战略路线和布局。中国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贵。

当然,“中国市场”的概念要想在中国的战略操作上成形和表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认识和战略协调问题之外,还有大量的制度建设有待完善。但中国经历过WTO的过程,实际已经拥有了系统地推进制度建设的政策能力储备,只要认识清晰,政策路线图的到位绝非远不可及。

中国成为买方世界的王者之一,取决于世界,取决于全球化,更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认识。

(编辑:周凤梅)

延伸阅读中国将不再是世界工厂 是喜是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