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美欧就追加对俄制裁发表联合声明,将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针对俄罗斯的制裁,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当美欧推出首轮制裁之初,曾有观察家认为此举仅是隔靴搔痒,对俄构不成实质性威胁,但随着制裁的步步深入,对俄经济的影响开始逐步凸显。
本轮之前的制裁和追加制裁,通过“黑名单”的不断扩大,逐步限制俄职能部门官员和与普京关系密切的金融寡头在欧美活动自由,削弱俄国内市场和投资环境的吸引力,增大俄经济前景的压力,从远景、长线方面打击俄罗斯经济面,而此次最新追加的制裁,则已直接影响到俄最关键产业——能源产业的产能扩张和融资能力。
尽管姿态上依然强硬,但普京对制裁的效果实际上是清楚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大半年内连续三次大幅度加息(从年初的4.5%加到目前的8%,最后一次是7月25日刚刚加的),考虑增加消费税,鼓励在对外贸易中使用卢布或其它货币结算,采取措施增加外资吸引力(如考虑在远东实施进一步开放政策),加强推动欧亚经济共同体以增加政治、经济安全纵深,等等。
但这些措施较著制裁所带来的影响,恐怕是杯水车薪的。
过去一年多来,俄经济表现本就不理想,俄经济发展部年初制订的2.5%年度经济增长预期,4月就下调至1.1%,而IMF在欧美追加制裁后给出的最新年度经济增长预期,更只有0.2%,由于融资困难、通胀率居高不下,俄央行不得不采取不断加息、而非减息手段调控经济,而这必然会进一步拉慢本就很慢的经济增速。
由于贪腐盛行、官僚主义严重,乌克兰危机发生前,俄投资环境就饱受诟病,乌克兰危机的发生、MH17事件的发酵,以及美欧越来越明朗化、实质化的制裁,正加速外资的抽逃,这对严重依赖外资的俄经济、尤其基础设施和未来发展潜力而言,都是重大影响。
乌克兰危机的责任见仁见智,但事件发展至此,对本就缺乏吸引力的欧亚经济共同体而言,实在不是一个福音。不仅如此,普京原本希望通过建立这样的共同体,确立卢布的区域货币地位,但随着制裁的层层深入,令卢布兑美元汇率半年内跌了13%,且在国际贸易版图上被更加边缘化,“卢布国际化”恐只能是个美好梦想了。
当前形势下,俄应如何应对制裁?
不论普京或普通俄罗斯民众,通过近一段时间的风波,都应对俄罗斯国力、对国际形势有更清醒的认识。民族自尊心是好东西,大国理想同样如此,但这一切都应建立在现实和能力基础上,且尤其不能建立在公然危及战后国际秩序和国际公认规则的前提上(更何况俄本身就是这些规则的制定者和最大受益者之一),民族主义一旦走入狭隘和唯力是视的误区,就很容易应了“过刚易折”的老话,更何况,战后的国际政治史,甚至此次乌克兰危机、对俄制裁演变过程都表明,如今的“战争”、“较量”,已远远不止于比较军事实力,经济、金融、贸易、资源、市场、舆论,都必然成为重要、甚至主要较量战场,而在这些领域,俄罗斯远未准备好。
从近期情况看,普京本人已在强硬表象掩护下悄悄软化立场,但前有西方的得势不饶人,后有自己当初挑起、如今却很难放下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声浪,前后夹击下,“安全着陆”,寻求止损点,恐怕也非易事。
普京的高支持率并非仅仅建立在民粹、民族主义基础上,依靠近10年石油红利建立的社会福利体系,仍足以让大多数俄罗斯人感到安心、安全,才是关键所在,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持续、稳定高增长上,为此普京恐不得不两害相权取其轻,宁可付出通胀继续上升的代价,也要使用一切手段确保经济增速。
关键之关键,是要知彼知己——明白国际社会能容忍、接受的底线,明白自己的实力、根本利益,以及一旦遭受“反弹”后的“抗击打能力”。从目前情形看,对俄罗斯而言,转型的摸索将是漫长而曲折的,一切才刚刚开始。(作者:陶短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