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15年]李稻葵:博鳌亚洲论坛将迎接新时代

来源:博鳌亚洲论坛
2016-03-18 13:34:00

  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迎来成立15周年纪念。围绕这一主题,博鳌亚洲论坛官方微信推出[博鳌15年]系列访谈,从多元视角展现论坛15年来的发展成果、在亚洲发展及全球变迁中的作用以及新形势下的发展前景。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任,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主任李稻葵曾多次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G20与全球经济议程”、“非常规货币政策”、“理性看待热钱:危机并存、堵疏并举”等分论坛上做过精彩演讲。

  作为专家学者代表,李稻葵教授接受了博鳌亚洲论坛官方微信的[博鳌15年]系列访谈。以下是采访全文:  

  中国经济:U型增长,仍具备“三好”条件  

  记者: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目前有V、L、U型等判断,您赞同哪一种?您认为未来10年,中国经济的拐点会出现在何时?

  李稻葵:未来中国应该是一个U型的增长。目前我们正往U型的底部走。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增长速度也许还会略有下降,但如果通过改革和调整,我相信在稳住增速下行之后会逐步再加速。

  U型底部走完以后,增长速度会回来一点,底部增长速度大概是6.5%左右,也可能是6.6、6.7。如果U型回升,速度应该在7%左右。

  这是我个人的判断。有两个理由支持U型理论:

  第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并不太好。欧洲是每年1.5%左右的增长率,日本的增长潜力是1%,但目前不到1%,是低于增长潜力的。新兴市场国家更加低迷,比如巴西、俄罗斯、南非是负增长,所以我们的外需低于正常时期。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经济的投资和增长相对较快。我们目前正在消化过剩产能。例如房地产库存过高,钢铁、水泥产能过剩,情况有点像中国1999年到2000年的情况,当前是一个深层次的修复期和调整期。

  第二,把今天中国经济和近五、六十年来100多个国家的发展态势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中国经济基本条件是好的。中国经济仍然具备“三好”条件——我们的政府是坚定不移支持市场经济的,人力资本不断上升,对发达国家经济体开放。

  因此,我们完全应该有信心,中国经济能够沿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等到中国达到美国GDP的22%之后,接下来15年的增长潜力将会是7%左右。当然,关键是对经济的调整到位。

  记 者:在CCWE2016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中,您曾预言2016年房地产投资稳定并有助于2016年经济反弹。目前的情况是否发生了改变?

  李稻葵:我仍然坚持这种判断。2016年房地产市场头三个月,我们看到了上海、北京、深圳价格上涨。这意味着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投资会加快,因为抑制房价上涨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加供给。在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还需要一段时间,但会从零增长逐步恢复到4%或5%。房地产对整个宏观经济的支撑作用并没有改变。

  记 者:现在供给侧改革落地以后,可能会产生的一些危机,比如对大规模“失业潮”、“下岗潮”的担忧。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李稻葵:我认为,大规模的失业问题应该重视,但是不用担心。我们应该看到,这一轮去产能、去库存的压力远远小于1999年那一次,20世纪90年代的情况比这严重得多。

  这一次产能过剩主要涉及水泥、有色、钢铁、发电等重化工业部门。服务业的增长目前也比较快,可以大规模吸纳去产能产生的失业人群。所以,失业问题不用特别担心。

  然而,政府需要充分重视补贴的问题。相比于1999年,中国国家财政盘子大了,收支情况和赤字情况也比那时候要好得多,各级政府都有自己的财政沉淀资金。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财政赤字很大程度上是假赤字,很多都是“以拨代支”,并不是实际花费。各级财政、银行里面并不是没有钱,而是运用效率低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2000万人失业下岗都解决了。关键是各种社会政策托底必须到位,现在的条件比15年前好多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