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3日讯 泉州市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完善创新环境、落实创新激励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和聚集创新人才,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高新园区、基地和服务平台建设, 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我市科技发展和进步,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带动作用。
(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全社会研究开发(R&D)投入增速加快,201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R&D)投入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为1.2%。财政科技投入持续增长,2015年全市科学技术支出为12.19亿元,增长15.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为2.27%。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组织实施推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企业自主创新“三年行动”、培育科技小巨人和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创新十条”等专项计划、行动,鼓励、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壮大科技企业群体,引导、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推动企业在科技投入、研发机构建设、项目实施、知识产权创造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
——科技型企业群体不断壮大。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有1200多家企业加入了科技型企业的队列,产值亿元以上的民营“科技小巨人”群体正在发展壮大;目前全市拥有省级科技型备案企业69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79家,高新技术企业266 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28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企业398家。。
--企业研发机构加快提升。全市企业中建立了10个国家级、65个省级、150个市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1个国家级、73个省级、155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
(三)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
强化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科技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培养等,聚集国内外科技资源,形成开放的科技创新协作体系。目前我市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印刷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中国电信第四研究所、香港应科院等数十家重点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一是与中科院、工程院的大院大所合作共建创新平台。中国科学院泉州建设装备制造研究所落户泉州,这是在我市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院所,有效解决泉州乃至全省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薄弱等“瓶颈”问题。“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引进一批国内高校建设创新平台,华中科技大学与泉州合作共建的智能制造研究院目前正在建设中。
二是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实施“蓝火计划”。推动重点高校科技成果向我市企业转移,开展战略合作,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和水平。2013年6月举办国家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泉州产学研对接暨“蓝火计划”项目推进大会,全国知名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带来1001项高校科技成果与176项专利技术,为泉州“蓝火计划”实施及产学研对接引智出力。
三是大力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作机制和新型合作组织。全市已组建35家国家、省级、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我市产业龙头、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