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政策渐趋强硬
随着伊朗领导的什叶派力量在阿拉伯国家如叙利亚、也门、伊拉克、巴林和黎巴嫩等国的不断渗入和扩张,作为逊尼派领头羊的沙特感受到了来自什叶派宿敌越来越大的威胁,不安全感骤增。再加上一直为自己提供安全保护的美国不愿陷入中东教派冲突的泥潭而进行中东政策调整,特别是伊朗全面核协议签署后西方对伊朗制裁松绑,沙特愈发感到伊朗的威胁与日俱增,这迫使沙特做出主动出击和以攻为守的战略决策。
过去一年里,沙特发动也门战争、组建34国反恐军事联盟、集结叙利亚反对派力量和与伊朗断交等一个接一个震惊世界的动作,都彰显出沙特对外政策由温和被动向强硬和主动出击的重大转变。
在也门问题上,也门与沙特接壤,被视为沙特后花园。沙特坚决反对伊朗势力进入到家门口。由于沙特支持的总统哈迪没有自己的武装,沙特领导的多国联军又没法派大规模地面部队进入,因此,也门战事推进缓慢,短时间难见分晓。现在沙特采取的策略是针对每个欲进攻的城市,临时组织、武装和培训支持哈迪的部落人员作为地面部队,再配以空袭。也门政府发言人说,也门政府已控制了全国70%的土地。但包括首都萨那在内的主要北方城镇还在胡塞武装手中。
对于叙利亚,沙特虽然与之没有共同边界,但叙在这场教派和地缘政治的博弈中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因为在整个中东地区,叙利亚不管是在面积和人口上都属地区大国。叙利亚长期在什叶派阿萨德家族控制下,如果拿下叙利亚,已连成一片的什叶派新月地带将被切断。黎巴嫩的什叶派真主党就成为无本之木,黎局势也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而现实是四分五裂的叙反对派武装在战场上并未处于绝对优势,再加上训练有素的伊朗革命卫队、黎巴嫩真主党,特别是俄罗斯军事介入后,沙特看到仅靠反对派武装推翻阿萨德政权希望渺茫。2016年初,沙特召集叙各反对派力量在利雅得开会,建立统一战线,准备以一个声音同叙政府和谈。同时,沙特还组建了全部由逊尼派国家组成的军事联盟,用以对参加和谈的阿萨德政权施压,迫使其做出更多让步。2月11日,沙特宣布打算派地面部队进入叙利亚“打击极端组织”,在地区和国际社会引起不小震动。
如果说这些都还只是沙特与伊朗通过各自所支持的派别展开的间接角力,那么沙伊断交事件则是沙特公开与伊朗撕破脸皮、进行面对面的直接对抗,以达到警告伊朗的目的。
沙特对伊朗采取了切断往来和外交孤立的制裁措施。与此同时,沙特提议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伊斯兰合作组织和阿盟召开紧急外长会议。这些会议的最后声明均表达了谴责伊朗和支持沙特的立场,达到了沙特预期的让伊朗在道义上受到谴责和被孤立、相反衬托沙特“得道多助”的舆论效果。
国际舞台上展开外交战
除了进行面对面或通过代理人进行政治和军事对抗,沙特在国际舞台上也与伊朗展开外交战,以争取尽可能多的力量站到自己一边。
虽然因叙利亚问题和伊朗核协议对美国心存不满,但毕竟这两个长期盟友在中东重大问题上立场一致,况且处于内外交困的沙特需要大国支持,哪怕不是军事上,政治上支持也极其重要。因此,沙特依旧同美国保持紧密关系,只不过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完全依赖和信任美国。
对于俄罗斯,沙特可以说是无可奈何。沙特本想通过施以经济好处以换取正处于经济困难的俄罗斯的立场转变。去年6月,沙特国王的儿子、副王储兼国防部长穆罕默德访问莫斯科并与俄罗斯签署了多份双边合作协议,其合作范围包括了石油、军事、核能和太空探索等领域。但时隔不久,俄罗斯突然出兵叙利亚,打击包括“伊斯兰国”在内的恐怖组织。沙特认为这是俄罗斯在帮叙政府军攻打叙反对派。只是碍于俄罗斯的强大军事力量,沙特只能忍下这口气,维持“面和心不和”的关系状态。
而对于另一大国——中国,沙特逐渐理解中国奉行的“不谋求政治私利”、有别于其他大国的中东政策,而且认识到中国在中东问题上的立场较为公正和平衡,所以希望与中国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特别是对中国愿意介入中东事务、帮助维护中东地区和平稳定和发挥公正斡旋作用充满期待。这也是沙特国王以超规格礼遇接待习近平主席访沙的原因所在。
除了与世界主要大国保持好关系外,沙特还加强同法国、德国、土耳其、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区强国和阿拉伯兄弟国家的沟通和协调,以期在需要之时能够获得政治或军事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