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银行业为何成了“火药桶”?

来源:界面
2016-02-18 00:00:00

  去年年底,意大利政府和葡萄牙政府赶在新规生效前救助了国内银行。《华尔街日报》报道说,葡萄牙去年12月对国内一家银行的救助措施引发了银行债券投资者的担忧。葡萄牙央行主要针对大型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债券采取行动,却放过了零售投资者(同时也是银行客户)。机构投资者们抱怨,区别对待相同债券的不同购买者是不合法的。

  欧洲国家为保护散户而让机构投资者蒙受更大损失的做法,使本已风声鹤唳的市场遭受冲击。自那时起,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银行类股连同银行债券一道大幅下跌。

  投资者们的抱怨和担忧动摇了市场对于欧洲银行业的信心,而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当前,欧洲银行业正竭力在负利率和信贷需求疲弱的环境下提振利润、剥离不良贷款。各银行还持有估值过高的资产——大量主权债务。这些债券的价格被欧洲央行债券购买计划日益推高。倘若这些债券价格下跌,银行将遭受巨大损失。

  不仅如此,欧洲银行业内部还面临着深层次问题。彭博社的文章说,投资者对欧洲银行高管们耐心将尽,而这不足为奇。自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下以来,八家欧洲最大银行已总计裁员约10万人,支付630亿美元罚金,市值损失达4200亿美元。2月中旬,欧洲银行股遭遇超大规模抛售,引发了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未曾见过的恐慌情绪。

  文章说,就在去年,巴克莱银行、瑞信、德意志银行和渣打银行纷纷迎来新任CEO。与此同时,银行市场被严格的资本新规和大量金融技术初创企业重塑着,且后者无须遵守规则——新CEO们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下找到成功之道。

  欧洲银行业正在经历蜕变,这需要彻彻底底地改变其核心运作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大西洋两岸的银行通过合并发展壮大。它们变成了金融超级市场,向尽可能多的客户“交叉销售”(cross-selling)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银行的信念体系当时建立在对于效率和增长的承诺之上;但最终未能以可持续之道兑现任何一个承诺。当下,欧洲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s)正在分解(unbundling)。

  《英国电讯报》评论说,欧洲银行业之所以落得如此田地,要归咎于其所谓的“可选择性”(optionality)——所有银行本质上都在追求相同商业模式:它们都想成为全球性全能银行。这意味着,它们想要成为“世界上所有地方所有人的所有”。

  但它们不可能都获得成功。许多业务线竞争激烈,以至于只有顶尖的两三家银行能够赚钱。实际上,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一些领域根本没有哪家银行盈利。久而久之,银行可能会向大型企业发放免息贷款,为的是以此作为“敲门砖”,寄望赢得其它更有利可图的业务;然而,这并非屡试不爽的办法。“交叉销售”则是对这一切的误称,它实际上意味着各家银行将不同服务卖给了同一位客户。

  评论说,莫大的讽刺是:投资者受困于银行,而银行又受困于过时的商业模式。当欧洲各银行CEO们最终慢慢腾腾地宣布业务重组计划时,市场已经失去信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