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合作更广阔 东西两端沟通更深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02-05 00:00:00

  要合作 沟通是前提

  埃及《金字塔报》董事长艾哈迈德·塞德·纳贾尔说,中国倡导共建的“一带一路”不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简单复制,而是一条不同国情、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开展和平、平等合作的现代之路。要实现高效的合作,彼此就要互相了解,既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也了解对方的国情民意。

  前不久,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城市奥什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丝路杯”中国国情知识竞赛。中国驻奥什总领事宋利群在竞赛开幕式上致辞说,自奥什大学开办孔子学院以来,该地区掀起空前的“中国热”,在这一背景下举办中国国情知识竞赛,将有助于当地民众加深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

  “在学习汉语的人中,抱有功利、实用目的开始学习的应该占多数,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汉语中所包含的中华哲学思想、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就会释放出来,深深吸引住他们。这种由被吸引而产生的热爱超越了功利、实用目的而变得更纯粹、更长久。在他们心中,中国的形象也随之变得更柔和、更人性,更具有灵魂。”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齐爱军教授说。如同吃饭,只有增进了解,真诚沟通,陌生人才能坐到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共享时代发展的“蛋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汉语言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谋共赢 了解做基础

  中外交流,汉语充当先行官。如何使“汉语热”持续升温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

  “汉语热”以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为主体。我们在做好汉语语言资料供应的同时,还要注意汉语教师、教材的“本土化”。中外双方增设对方的语言专业,增派留学生是有效途径,旅游和经贸规模的加大也为彼此增进了解和信任提供基础。“汉语热”牵线,“中国热”加温。

  “汉语热”引发了世界了解中国的兴趣,那些恶意歪曲丑化中国形象的伎俩越来越无处遁形。“汉语热”和“中国热”是中国联系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切入点。除了开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外,还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利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有规划地组织对外汉语传播的网络队伍。

  “汉语热”继续发酵,在敞开大门迎接各国宾朋的同时,中国也会积极地走出去,到朋友那里坐一坐。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开展,这一轮的“汉语热”、“中国热”将会更持久,从而推动中外交流向更广阔、更纵深的领域发展。

  (凌 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