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合作更广阔 东西两端沟通更深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02-05 00:00:00

“一带一路”合作更广阔 东西两端沟通更深入

“汉语热”搅动“中国热”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月19日至23日对沙特阿拉伯王国、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此次出访也使这3国的“汉语热”升温。“汉语热”不仅是对汉语言的关注,更折射出外界想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中国热”。

  谈生意 语言应先行

  沙特、埃及、伊朗处于“一带一路”西端交汇地带,是“一带一路”通往非洲和欧洲的支点,又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诱人的经济利益下要共同发展,合作双方就务必要解决好语言交流问题。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呼吁,应该培训更多的阿拉伯语人才,搭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语言与文化交流的桥梁,满足双方的需求。沙特《利雅得报》在1月13日刊文称,“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了解它的国情、政治、文化、社会及经济状况。中国人从1943年在大学开创阿拉伯语学科起,就一直在努力了解、学习我们的语言。在这方面,中国人比我们先进很多,他们对于我们的了解程度远高于我们对他们的了解。”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张胜利认为,文化具有柔性力量和巨大的亲和力,对于超越歧见、化解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汉语热”为“一带一路”引导的中外合作提供了文化保障。通过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外国民众将具备主动地了解和认知中国的能力,更容易接受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

  不仅是在沙特,伊朗现在已有4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近百名大学生正在学习汉语。埃及开罗的中国文化中心已开办了14年,总计有7000名埃及学生在这里学习过中文。

  “汉语热”打通了中外交流的语言渠道。“语言热和国家合作交流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有了中苏交流、中西交流,出现了俄语热、英语热,而俄语热、英语热反过来又推动了中苏交流、中西交流的发展和深入。“汉语热”既是中外合作交流的需要,也是推动中外合作交流的助力。”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冉启斌如是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