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人民已经享受到福利和便利
中亚国家各界也在细细琢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具体内涵。有人狭义地把它定义为中国通过中亚通往欧洲的公路和铁路,有人把它扩展解读为中亚通向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还有人把它解释成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等等。但是,这些说法似乎都无法准确诠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丰富含义。对于“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概念,人们似乎一时间又难以理解透彻。
在塔吉克斯坦近一周的实地采访,让记者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这“五通”概念有了更真切的体验。在杜尚别市内,随处可见“中国元素”:饭店大堂摆放的座钟、鲁达基大街边上的华为和李宁专卖店、商业区兑换点的人民币外汇牌价、老百姓家里安装的格力和海尔空调、大市场水果摊上用的遮阳伞、日杂店里摆放整齐的中国日用品……所有这些都与中国有关。
与这些细微之处的“中国元素”相比,杜尚别还有更抢眼的“中国标识”。据记者了解,近几年新落成的塔吉克斯坦总统府、议会大楼、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外交部办公大楼、索莫尼广场、机场等地标性建筑,都出自中国建筑工人之手。
今年1月10日,由中国新疆特变电工公司承建的“杜尚别2号”火电站并网发电。这大大缓解了塔冬季电力紧张的难题,完全建成后,将解决首都40%的居民冬季用电和供热水问题。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杜尚别实施的“平安城市”工程(也称杜尚别交通自动管理系统),已覆盖该市71条街道和一些城市广场,系统投入使用后,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降低了80%。
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塔吉克斯坦老百姓能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中塔双边合作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带来的新变化。记者这些天在塔采访过程中,无论是在城市里的大街和广场,还是在偏远山村,许多塔吉克斯坦百姓都热情地打招呼。记者相信,这些普通百姓也许无法准确说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个概念,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但他们正享受着这个经济带带来的福利和便利。
高人气来自中国的和气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持欢迎和支持态度,也有人在观望甚至怀疑。个别俄罗斯媒体担心中亚国家成为中国的“原料附庸”。俄学者鲍里斯·古斯列多夫曾坦言,“俄罗斯或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视为挑战,原因不在于该构想具有反俄倾向,而是因为,中亚地区曾经是苏联的一部分,这使得俄罗斯在心理上对该地区具有特殊情愫,将其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人则担心,“丝绸之路经济带”会让他们那个半死不活、数次易名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再次沦为纸上谈兵。日本也害怕“丝绸之路经济带”冲击他们精耕细作多年的“丝绸之路外交”。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但是,持上述观望和怀疑观点的人,恰恰忘记了一点:中亚的大门是敞开的,中亚国家有权独立选择对外合作的对象和方式。无论中亚局势如何发展变化,过去那种某一个国家在中亚“单独主导”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上海合作组织的诞生、发展和壮大的事实证明,“上合组织”已成为促进本地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重要建设性力量。“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只有携手合作,才能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共同发展。而上海合作组织6个成员国和5个观察员国都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丝绸之路”精神也与“上合精神”的内涵相通。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理念,正是开放包容、共商共建、互利共赢。中方根本不想也不会去“排挤、挤占、侵占”任何一方在中亚的“势力范围”,而更愿与各国一道,按着先易后难、日积月累的方式,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在此过程中,受益者不单单是中国一方,而是包括“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在内的、与中国结成“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沿线所有国家。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吸引力,并非来自中国的威慑力,而来自中国的亲和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人气,并非来自中国的霸气,而来自中国的和气;“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传导效应,并非来自中国的“主导”,而来自各方的“疏导”。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那就是:“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本报杜尚别9月10日电 关健斌
(编辑:刘梦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