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亚感受“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亲和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09-11 00:00:00

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市绍德穆尔大街32号,是一家名叫“丝绸之路”的工艺品专卖店。早在2005年11月就已开业的这家商店,最近迎来了不少新面孔,不仅有来自各国驻塔吉克斯坦使馆的外交官,还有来自中国和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其他国家的外国人。人们络绎不绝地光顾这里,选购塔吉克斯坦的青金石饰品、阿富汗的手织地毯、中国的刺绣、波斯的雕刻摆件,等等。

店主得意地告诉本报记者:“我这里有整条丝绸之路沿途国家的工艺品。”显然,店主的话显得有些过于自信了。因为人们很难说清楚,当年的“丝绸之路”到底包括几条路线、包含几十个国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位店主很有先见之明,他为小店取的这个名字,近段时间来被人们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和战略内涵,并已成为网络热词。记者尝试用中文、俄文和英文三种语言分别在网上搜索“丝绸之路经济带”,共查到数千万个搜索结果。

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了青春

9月11日,习近平主席将到访塔吉克斯坦,并出席在杜尚别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这是习主席就任国家主席以来的第二次中亚之行。就在去年9月习主席首次到访中亚时,正式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一年来,“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许多国家政要、学者、媒体关心、关注和热议的话题。这让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了青春。

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开辟的一条贯通东西方的最长的商道。这条古道把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交融荟萃起来,为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认同此说并沿用至今。

但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古“丝绸之路”逐渐衰落。相较千山万水阻隔的陆地,海上交通显得更加便捷畅通。渐渐地,“丝绸之路”成了仅仅保留在历史书上的老概念,成了象征中国古代与外部世界商贸交流的旧符号。人们怀念那条古老商道的繁荣,却似乎无法让它与现实“时空穿越”。

习主席2013年9月首次访问中亚时,以更具时代感和历史纵深感的多维视角,为世人勾勒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蓝图,一下子让这个老概念和旧符号获得了新的历史坐标系。对中国而言,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能带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而且可以进一步推动扩大开放,为中国经济腾飞增添新的动力。对中亚国家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激活了他们的陆权优势,为他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亚各国深处欧亚大陆腹地,没有出海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经济持续发展,是一个明显的地缘劣势。“丝绸之路经济带”却让中亚国家一下子变成连接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快速发展的亚太经济圈的最短桥梁。劣势顷刻间变成优势,这不能不让中亚各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