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政客看重华裔选票 新朝野以不同视角看华人

作者:记者 叶涛 王淼 来源:环球时报综合
2014-09-11 07:15:00

多元文化并非人人适应

在澳新社会中,针对华人更极端的现象也能从网络或社交媒体中找到。据澳“新快网”的报道,2013年,在维多利亚州某中学任教的一名华人女老师被一个白人学生取笑发音不好,还被骂是“亚洲婊子”。文章称,包括华人在内的亚裔移民和游客遭受当地人歧视和攻击的事件仍有发生,华人务必要加强防范,注意安全。有华裔移民还被人带有歧视性地称为“中国佬”。澳大利亚一家游戏开发商去年推出的游戏《东方妓女》也因含有“侮辱华人文化和传统”遭到华人抵制。

澳大利亚价值的核心就是多元文化,但真正让人人都适应这种多元文化又是不现实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板曾向《环球时报》记者这样评价他的华人员工:“对本职工作很负责任,有较强的自律能力,很少投诉或罢工,易于管理。”另一位居住在悉尼豪华住宅区的澳大利亚律师则这样抱怨:“我家周围的几栋房子都被华人高价买走了,但他们却不勤于打理花园和游泳池,对家中宠物的关心也不够。”他们的话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澳大利亚社会对华人群体的看法:华人的资金、技能和劳动力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但风俗习惯、文化理念、宗教信仰却和我们格格不入。

在澳大利亚这块769.2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不仅生活着200多年前英国流放来的、第一批开疆拓土的犯人后裔,还有来自更多国家的移民。客观说,澳大利亚社会总体上没有明显的种族隔膜,更不会有明目张胆的种族歧视。一条街上左邻是黎巴嫩裔,右舍却是斯里兰卡人的情况并不鲜见。一家只有十来个人的小公司,员工很可能是来自七八个国家的移民。华人早在19世纪中叶淘金潮时期就已登陆澳大利亚。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华人在开采金矿方面与白人形成激烈竞争,澳政府1901年通过限制华人移民的“白澳政策”。这项政策用上世纪40年代初任总理的柯廷的话说就是“保证澳大利亚永远是英裔居民在南大洋的家园”。如今,作为历史污点的“白澳政策”已被废除。

对比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由于国家政策、民众性格与历史传统等原因,华人在新西兰的融入程度明显更好一些。舒适的气候、丰富的资源,也塑造出新西兰普遍平和的民众心态。因此,在对待新移民方面,新西兰人表现得更为大度与宽容。这种“大度与宽容”也体现在商业领域。无论是新西兰航空等大型企业,还是小到保健品、食品零售店,越来越多的新西兰商家看好华人市场,纷纷聘用华人销售人员或客户代表。《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到新西兰某品牌车的4S店,一进门前台经理就招呼华人导购来接待,而本来就站在记者面前的白人导购则主动退到一边。

这些细微变化,客观上促进华人在当地的就业率,但又让华人背上“抢夺就业机会”的黑锅。实际上,在澳新两国,不少“资深”华人打工族都有体会,那就是“进门容易升职难”,从事销售、会计、仓库管理、对华贸易联络等基础性工作的机会很多,但想真正进入企业中高层,尤其是决策层,那道无形的“玻璃罩子”依然很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