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谋求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
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将是北京峰会的另一个重点议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出20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模式的巨大缺陷。在这一模式中,美国作为最终消费者无序扩张信贷、过度透支未来购买力,而东亚经济体则因过度依赖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抑制了国内需求与市场的形成。危机后,亚太各经济体都意识到调整经济战略、转型经济结构、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均走上了经济改革的道路。
但是,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受内外因素的掣肘,近年来APEC成员的经济增势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经济风险有所上升。例如,美国过度依赖宽松货币政策来摆脱和转嫁危机,加之国内政治高度极化,结构性改革动力不足、效力有限。韩国、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在外部需求萎缩的情况下,大力刺激国内私人信贷,特别是消费信贷,造成私债飞速增长、不断堆积。根据摩根大通等国际投行数据,过去五年,亚洲新兴市场的债务已经翻了一倍以上,达到21万亿美元,债务水平甚至超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尽管东亚国家储蓄率较高、外汇储备丰厚,抗击外源性冲击的能力较强,但从根本上来说,以债务拉动的高速增长不可持续,且内源性危机的破坏力将更大。
因此,对于APEC成员而言,后危机时代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如何在亚太供应链大调整的背景下,避免结构调整过程中的虚假繁荣,并通过创新和提高生产率实现持续而健康的经济增长。
最后,促进互联互通。
如果说建立亚太自贸区是未来APEC的中期目标,促进创新发展是中长期愿景,那么促进“互联互通”则是切实可行的近期任务。近年来,“互联互通”一直是地区合作的热词,APEC北京峰会将之提升为核心议题之一,则反映了APEC作为地区经济一体化促进组织的与时俱进和功能扩展。
对于“互联互通”的准确定义,目前并无统一意见或说法。从范围上看,它应当既包括APEC传统强调的贸易往来、相互投资,也应当包含技术分享、能源合作、融资互助、基础设施联通、人员流动、规则协调等地区经济合作的新兴议题。其中,基础设施联通近年来成为亚太,特别是亚洲地区互联互通的重点领域之一。
亚洲开发银行估计,2010-2020年十年间,为支撑目前的经济增速,亚洲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投入高达8万亿美元的资金。目前,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融资能力有限,而亚太国家拥有技术和资金实力,完全有能力通过互助合作,填补基础设施的资金短缺。2013年10月,中国政府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议,得到包括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区国家的广泛支持。未来,APEC可考虑在这一倡议的基础上,拓宽合作范围,集21个成员在技术、资金、人力方面的巨大优势,发挥合力,共同为促进亚太地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黄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