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流加深中蒙传统友谊

来源:人民日报
2014-08-19 07:57:33

人文交流加深中蒙传统友谊

  近年来,中蒙两国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蒙古国国内兴起学习汉语热。图为2013年10月举行的蒙古国第二届中学生中华典籍朗诵比赛现场。 本报记者 杨涛摄

  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中蒙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蒙两国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互派留学生。目前,中国每年向近400名蒙古国学生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赴华留学,有近8000名蒙古国学生在中国留学。学业有成的留学生回到蒙古国,在各行各业为中蒙两国人民的友谊及两国交流与合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存需要空气,蒙古国需要汉语教师志愿者”

  据统计,蒙古国目前共有63所学校开设汉语课程,2013年蒙古国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1.3万,这对人口约300万的国家来说是不小的数字。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朱军利向本报记者介绍说,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是蒙古国唯一一所孔子学院,由山东大学和蒙古国立大学合办。开办6年来,孔子学院坚持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的汉语教学发展思路,累计培养非学历学员2400多人次,听课本科生达2100多人次;培训大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520多人次;举办各类汉语文化活动530多场次。在这些数字的背后,中国志愿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蒙交流与合作日益发展,蒙古国掀起汉语热。汉语教师志愿者于文娜、崔巴图刚到蒙古国奥日其楞中学时,工作受到了一些阻力。但是他们并没有气馁,两个人努力工作,在学校组织了各种汉语活动与比赛,学生的汉语水平一天比一天好,整个学校的汉语氛围一日比一日浓。在汉语文化节中,他们教的六年级学生为大家呈现了合唱、独唱、朗诵、中国舞蹈、教学展示等精彩节目,全校领导、老师及家长赞叹不已。于文娜、崔巴图兴奋地说:“我们成功了!”

  达尔罕乌拉省第二十八彩虹中学汉语教师志愿者黄长玲用爱心获得了蒙古国孩子们的爱。她说:“好几个孩子在我脸上亲吻后一起说‘黄老师,谢谢’。”幼儿班的艾敏娜给她打电话说:“明天我要去韩国了,现在最想念的是黄老师。”艾敏娜说着说着就哭了。黄长玲每次想起这些,都感到很自豪,因为自己是他们的汉语启蒙老师。

  汉语教师志愿者单天罡对记者说,孔子学院的班上常有老少同学的现象。他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幕场景:10岁的多利格尔玛是一名小学生,55岁的达瓦扎尔格勒是一名银行经理,他们同在初级班上汉语课。课堂上,多利格尔玛喜欢坐着,扮演“严师”角色,达瓦扎尔格勒则顺从地站着,认真做“学生”,用刚学来的汉语,快乐地完成着课堂活动任务。学习汉语的目标和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让相差几十岁的学生消除了“代沟”,成了要好的同学和朋友。

  蒙古国立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系主任特·察哈尔说:“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是阳光的工作、高尚的工作,是在行善、积德。”敖特根腾格尔人文学院院长诺明说:“中国汉语教师志愿者为蒙古国的汉语教学工作做出巨大贡献,如果中国能派来更多的志愿者,不仅可以帮助蒙古国更多学生学会汉语,还能帮助当地人了解中国的国情、历史和文化。”达尔罕乌拉省第二十八彩虹中学校长宾巴认为,目前蒙古国非常需要汉语教师。他说:“生存需要空气,蒙古国需要汉语教师志愿者。”

  中国驻蒙古国使馆文化参赞魏宏胜说,中蒙两国文化教育交流始于1952年,多年来,两国在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展顺利。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蒙古国汉语学习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也越来越有好感,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以习主席访问蒙古国为契机,中蒙文化教育交流将迎来大发展机遇,两国的民间交往也将达到一个新阶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