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美军后勤保障:战略空运有“空中双翼”

作者:王凤才 商世民 张冬 来源:解放军报
2014-08-15 03:05:00

  实战训练与技术创新生成保障力

  保障力的生成,需要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在训练层面,美军认为,训练是连接打仗与准备打仗,提升战斗力保障力的重要环节。后勤训练必须按战施训按训施战,确保从实战中来到实战中去。

  在实战演习中,美军会按照战时装备损坏数量和人员伤病规模,派出全部损坏装备和“伤病员”到达演练现场,增加实战训练效果。美军野战救护训练中保留着一个传统课目,就是将担架伤员举过头顶涉水渡河。之所以保留这一传统课目,是因为美军认为,在大规模演习中,应塑造最接近实战的环境,把激烈性、突然性和风险性因素纳入其中,完全按照可能出现的极端和紧急情况进行操练。美军演习中要求必须配齐参训系统要素,如实数派遣卫勤人员、展开医疗方舱、配备救护直升机和车辆,进行分类、手术、后送等情况处置。

  在装备层面,美军注重研发先进后勤装备,以节省人力、提升效能。

  首先,以信息化手段为保障行动提速增效。近年来,美军将500多个后勤信息系统逐步整合纳入全球作战保障系统,并推进末端要素入网。例如,补给物资加贴射频识别标签,运输车辆加装定位通信系统,陆海空联运集装箱内设报警装置,嵌入式微电子系统监控装备运行状态,腕带装置感知伤病员体征,保障分队配发“蓝军跟踪器”和“甚小口径终端”等无线通联设备,着力实现后勤在“战术最后一英里”的及时可见可控,为透明高效保障提供手段支撑。

  第二,注重将新材料新技术转化成保障力。战场形势和行动需求的发展,对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军尤为注重将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植入后勤保障实践。比如,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普及导致电能消耗越来越大,阿富汗战场上美军士兵需带70多块电池,重量占携行负荷的20%。为提升电能保障效益,美军研发了单兵集成供电系统,重量与陶瓷式防弹服相当,穿戴在身上即可满足光学瞄准仪、电台、应急定位信标等各类单兵装备的电能需求。为降低风险、增强效能,美军近年来还加快发展无人化智能化保障装备。与战斗小队同行的机器骡,可负重100多公斤在复杂地形环境中使用,减轻了伴随保障负担;无人驾驶运输直升机,可弥补车辆和有人驾驶飞机运输的不足,增强战术补给的灵活适应性。

  第三,以模块拼装方式促进保障力有效聚释。美军充分运用模块构建、积木拼装、即插即用等方式,确保快速高效聚集和释放保障能力。为确保保障行动结合部顺畅衔接,美军从各军种抽组联编精干特遣力量,大力加强海空港口的物资转运与伤病员后送能力。美军各类新型旅战斗队保障营统一掌控全旅大部后勤力量,编1100至600人不等,根据需要向各作战营连派出量身定制的前方分队,保障能力较以往提高了2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