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乱历史的宣讲所
靖国神社内角还有一处不得不说的所在——游就馆。
其命名出自荀子名言“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始建于1892年,堪称兜售“靖国史观”的集散地。
观其历史陈述,刻意为之的混淆是非之说比比皆是:“日本本是远东小国,之所以能生存下来,不受欧美列强的胁迫,都是因为这些拼命为国而战的英灵。”“(九一八事变前)不用说支那军队,一般民众的侮日态度也极端强烈,我们(日本)的官民都生活在悲愤的泪水中。”“爱妻子和孩子的日本军人绝对不会在海外从事掠夺等残暴行为。”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日、英双语解说词,内容却有重要差别。一些容易引起美国反感的说辞在英文版本中均被省略,或在2007年修改时被删去。
和其他日本古迹或观光场所不同,此处寻不着中文或韩文的解说词、导游指南。令人怒极反笑的是,日本右翼论坛上竟出现要求游就馆制作中韩文资料的言论,称之为“传达正确历史”之举,简直猖狂至极。
像在赶庙会 却潜移默化
暑假来临,到靖国神社参观的日本学生们便多了起来。从东京九段下地铁站出来,常能看到排队参观的中小学生。
“零式战机!”在靖国神社“游就馆”的大厅中央,学生们看到这架经过精心修复和粉刷的战机,多会指指点点地发出感叹。阳光照进展馆的玻璃大厅,曾作为日军自杀式袭击鼻祖的零式战机显得越发“威风凛凛”。孩子们脸上多少有些兴奋。他们当然不会想到,这架飞机,连同它背后的军事狂人,曾给亚洲乃至世界带来多少苦难。
游就馆是靖国神社的核心构成之一,功能相当于博物馆。它从日本武士道讲起,分篇章陈列着明治维新后与日本历次大战相关的图文、影像、遗物和遗迹。在这里,处处能感到布展者的“巧妙选材”和“良苦用心”:于不动声色中传递着自己心中的历史,于不知不觉中影响那些对战争本就懵懂的人。
游就馆内,解说有日英两种文字,仔细对比,会发现玄机,特别是2007年之前的解说词。对于九一八事变,日语解说词说“美国政府不顾国内反对积极介入此事件,展开了使日本陷入孤立的外交战略”,而英语解说中完全没有这一段。2007年前的日语导游手册写着“为了自存自卫(而战)”,英文手册则没有这句话。耐人寻味的是,靖国神社的解说词和导游手册都没有中文和韩文。
因为历史教育缺失而对二战历史本就一知半解的日本年轻人,走出靖国神社的那一刻,或许已被改变。在游就馆留言簿上,一名署名“28岁”的人写道:“战争是那时日本唯一的出路。如果不打,日本就会沦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我深刻明白了这一点……”
日本普通民众对靖国神社是什么印象?记者曾拜托朋友广泛询问,得到的回答大致有两类:一是军装爱好者和街头右翼人士的“圣地”,二是传统节日祈愿之地和庙会(日语中叫“祭”)举办之所。
在日本,对靖国神社反感者不乏其人。不过,记者一名在东京理科大学就读的朋友说,对于多数日本民众而言,对于靖国神社的反对和反感在淡化:日本绝大多数人不赞成右翼,但不会因右翼而避讳靖国神社,也不将靖国神社与特定的历史观相联系。
所谓街头右翼,是极少数的一撮人。每逢12月8日(太平洋战争开战日)和8月15日(日本称“终战日”),靖国神社的停车场就会被插着军旗的右翼宣传车占据,但每年都几乎是同一拨人。“他们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记者的那位日本朋友这样评价。
不过与此同时,日本民众对于国家右翼倾向的警觉似乎在淡化。2006年东京市民曾举办震动一时的“用和平之灯驱散靖国的黑暗”活动,如今类似活动已难见踪迹。每年7月靖国神社的“御魂祭”,更像是一场庙会。层层叠叠的黄灯笼下,是各种小吃摊和游戏展位,身着便装或和服的市民穿梭其中,神社的参观人数也因此大增,几天内能达到30万人次。靖国神社正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将更多不知情者吸引过来,并在这种平和的面纱下传递着歪曲变形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