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门:神社的正门。
灵玺簿奉安殿:保管亡者名簿的地方。
2013年8月15日,一名进行参拜的日本右翼分子在靖国神社内投下身影。
对几代亚洲人而言,“靖国神社”是一个能轻易搅起万千情绪的特殊名词。
在中韩等亚洲国家民众眼中,它就是日本右翼和保守势力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丑恶战争的代名词。从日本政客嘴中,又总能听到参拜靖国神社“祭拜捐躯英灵,无关历史态度”等种种说辞。
黑白镜像之间,靖国神社究竟是什么?“8·15”到来之际,记者走进这个日本“无冕”国家级神社,去感受其氛围。
军旗之下的招魂社
靖国神社在日本是何等地位?外苑的大鸟居(神道教中分隔神和人居住的地方的标志)前,有一块刻有“靖国神社”四个大字的石碑。据《靖国神社百年史》记载,因驻日盟军总司令部禁令,靖国神社才削去石碑上部原本用来展示神社级别的“别格官币”字样,算是取下国家级神社的冠冕。尽管如此,其“无冕”地位依然存在。
神社本殿前挂着绣有皇室标志的16瓣菊花的白色帷幕,逢天皇使节前来或首相等高官参拜时会换上象征高贵的紫色帷幕,其政治意义不言自明。
本殿左侧旗杆台竖着日本国旗,旗杆上并未使用西元纪年,而是使用即便在右翼中也只有极右翼才使用的“皇纪”年号。
更特殊的是,靖国神社自始至终与日本军方有着紧密联系。据《靖国神社百年史》记载,靖国神社最初就是以“东京招魂社”身份建立,是当时唯一隶属日本陆军和海军的神社。举行祭祀时并无专门神官,而由陆军省官员主持,由此可见一斑。
“靖国神社”石碑前的石狮也大有来头。石狮由日本艺术院会员后藤良在二战期间开始雕刻,因日本战败而被搁置,后由另一作者完成。远东军事法庭审判时日方律师团副团长、东条英机的主任律师清濑一郎将其买下。在其就任众议院议长6年后,他于1966年将石狮捐予靖国神社。
石碑背后的神社第一鸟居也有故事。据“大鸟居重建事业委员会”的铭板记载,1943年战事吃紧,日军制造武器所需的铁不足,原鸟居建筑与神社内其他部分物件一起被撤下,充作军需。据说,此举背后脱离不开宣传目的——在日军已显颓势之际,日本政府动员民间将铁器提供给军队,而靖国神社以其特殊地位自然“身先士卒”。
美化战争的祭祀地
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新闻总能立即激发亚洲近邻强烈抗议。面对昔日战争受害国的愤怒,日本政客却常轻描淡写辩称,“靖国神社只是日本神道教镇魂慰灵的场所”。然而,这座地位崇高的祭祀场所内,却处处展示着与战争紧密相关的符号。
常有“靖国神社供奉甲级战犯牌位”的说法,其实靖国神社里并无牌位,只有被称为“灵玺簿”的名簿,其中包含1978年10月被合祀的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
靖国神社第二鸟居旁,两只大石灯笼基座部分各有一圈浮雕,描绘着“日清战争到满洲事变期间的主要战争”、“日清战争黄海会战”、“明治38年满洲军总司令官兵幕僚奉天入城式”、“日中战争上海附近的空中战”、“日中战争炸弹三勇士”、“台湾镇定”(镇压台湾原住民起义)等战争图景,还曾被印为明信片发行。在这些被刻意凸显为日军“壮举”的画面中,又怎么看得到亚洲千千万万被侵略民众的血与泪?
神社本殿前最后一道鸟居的捐赠方恰是叫嚣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新教科书会”的母体“日本会议”。鸟居旁的木制橱窗内每月轮换展示战死日军军官遗书。
1965年,靖国神社要求主管祭祀者候补名簿的日本政府厚生省提供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12名甲级战犯的信息作为祭祀候补,厚生省相关部门未报厚生省层面讨论就在1966年将信息提供给靖国神社。于是,在靖国神社“靖国的神灵们”遗影室内,并非战死的东条英机就以“昭和殉难者”的身份得到彰显,颇具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