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8.15”参拜者云集 安倍反对分祀战犯遭批
1869年,时任兵部大辅(国防副部长)大村益次郎提议建立“东京招魂社”,为给在明治维新内战中战死的官兵“招魂”。10年后,这一处所改名“靖国神社”。
除了这个改名为“靖国神社”的东京招魂社外,日本还有大量的官祭私祭的招魂社。据1934年的统计,日本官祭招魂社有104个,私祭招魂社有34个,这些招魂社在1936年统一改编为51所“护国神社”。这些护国神社的“顶点”就是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的祭神是从1868年戊辰战争中“官军”的死者开始,历次内外战争中“为了天皇名誉而战死”的人。靖国神社供奉的战死者名单,战前来自陆军省、海军省,战后来自厚生省,目前供奉着近250万日本在历次战争中的阵亡者。
在1978年“秋季大祭”时,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14名甲级战犯的灵位被安放于此。从此,靖国神社就彻头彻尾地成为了一个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
原本作为日本战败投降日的8月15日并非靖国神社的特定祭祀日,但由于位于神社近处的全国武道馆每年在8月15日举行战死者追悼式,下至战死者的遗族、战友,上至国会议员、内阁大臣及从全国赶来的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民众云集至此,致使8月15日成为参拜者最多的一天。
此外,在靖国神社的东北角坐落着“游就馆”,是神社内主建筑之一。因为保存和展示着靖国神社内“祭神”的遗物、资料、武器,它是日本战前最大国立军事博物馆,进一步美化了日本的侵略历史。
“游就馆”在介绍日军侵华时,关于卢沟桥事变,称事变原因为“中国方面拒绝日中和平的意志,中国正规军向日本军队非法射击,日本军队反击,使整个北支那变成战场”。
近日,靖国神社以书面形式做出表态,重申不可能分祀在东京审判中被判为“甲级战犯”的前首相东条英机等14人,称“已经合祀的祭神(即作为神灵祭拜的战殁者)不可能撤下来”。首相安倍晋三也称靖国神社是“追悼(战殁者)的中心性设施”,反对建设新设施,遭到执政伙伴在内的多方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