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留给中国剜心之痛
甲午战争,是日本由半殖民地向对外殖民的转折点,是日本称霸亚洲的起点。这场发生在日本与朝鲜、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战争,是日本明治维新后走向世界的标志。
这场历时9个月(1894年7月牙山之战至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战争,对于日本是有重要意义的,对于朝鲜和中国则代表着耻辱和无能。这是一场军国主义对封建主义的凌辱,是资本主义对半殖民地国家的践踏,是先进对落后的一次无情嘲讽。
甲午战争的结局是中国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向日本赔款2亿3150万两白银。其中赔偿军费2亿两,赎辽费3000万两(注:马关条约签订6天后,俄国、法国和德国向清朝政府表示了最强烈的不满,于是在3国联合进行的干涉下,日本最终决定放弃辽东半岛,代价是中国以白银3000万两将其“赎回”,史称“三国干涉还辽”),日军威海卫驻守费(占领费)150万两。
当时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8000多万两,日本政府全年财政收入折合白银6000多万两。战争赔款相当于中国全年财政收入的近3倍,日本全年财政收入的近4倍。另外,日军在甲午战争中除赔款外还从中国掠夺了价值1亿多两的财富,而中国同时还遭受了战争的巨大破坏。
甲午战争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极大,使清政府不得不向欧美银行高息举债偿还巨额赔款,造成列强对中国经济命脉的控制,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战争的结果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造成中国的进一步沉沦。
这么多战争赔款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使日本更加发达,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反过来也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胃口,进而更加疯狂地掠夺中国及东亚资源。
明治维新后,日本加快对外侵略扩张,吞并琉球并改称冲绳县后不久,便密谋侵占钓鱼岛。在清朝败局已定背景下,日本政府认为“今昔形势已殊”,要求将在钓鱼岛建立国标、纳入版图事提交内阁会议决定。1895年1月,日本内阁秘密通过决议,将钓鱼岛“编入”冲绳县管辖。同年4月17日,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署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钓鱼岛等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一并被割让给日本。1900年,日本将钓鱼岛改名为“尖阁列岛”。
“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说,在台湾被侵占的苦难岁月里,无数台湾同胞用鲜血和生命来证明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离的成员。